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查看: 3344|回复: 1
 1熊猫
 冯修齐 发表于: 2010-1-31 18:42:0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先君蒙文通先生与奘公的佛缘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 蒙默


  编者按:蒙默,1926年生,四川盐亭人,中国著名经史学家蒙文通先生之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蒙默先生在学术上主攻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有专著《南方民族史论集》、合著《四川古代史稿》、编著《蒙文通文集》等,其著作多次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现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蒙先生此文,是继本刊第一期载张师龙《先父张秀熟与玄奘顶骨舍利的情缘》内容上的进一步充实,为玄奘学术研究及玄奘顶骨研究增添了新史料。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年)蒙文通先生(1894~1968年)
  先君文通先生(1894~1968年)是学林尽知的经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兼治佛、道教之学者。假如说先君研习经史是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则先君之研习佛道乃完全是来自偶然的机遇,也就是说是由于“缘”。个中情况,世人罕知,兹于此略作介述。


初结佛缘  深研玄奘唯识之学

  1922年,先君任教于重庆联立中学,应友人之约,曾作《近二十年汉学之平议》,刊于重庆《友声》杂志。友人杨叔明先生1923年春节返蓉,在宴请廖季平先生时,读给廖先生听,廖先生听过大加赞赏。时廖已偏瘫,犹令手书写意见数条。末云:“蒙文通文如桶底脱,佩服佩服,将来必成大家,谨献所疑,以待评定。”但此文刊载数期后,其下半部底稿竟在编辑部遗失了。这文章是先君论经学之处女作,他大胆地对当时学术界争论的今、古之学认为皆未可据,提出应别求之齐鲁学以探寻其根源。这个意见颇引起友朋辈的兴趣,咸以未睹全文为憾,先君既受到廖氏的奖誉,于是便删润旧稿改写为《经学导言》,并自印若干份作为友朋交换意见的资料。

  是年秋,先君“南走吴越,博求幽异,期观同光以来经学之流变,而戎马生郊,故老潜遁,群凶塞路,讲论奚由?”(《经学扶原?序》)致使先君在石头山麓徘徊彷徨,不知所措。偶逢乡人,得知欧阳竟无先生的支那内学院办有研究部,正在招生,于是前往报考。当时,内学院招生无所谓考试,但都须经欧阳大师面谈。先君回忆,当时大师第一句话是问“为何前来学佛?”先君答以“受用。”及既入院,始悉大师最不乐闻“学佛受用”之言,对言此者常予喝斥,而先君当日竟未遭斥责,顺利入学,斯亦异事。若受斥责,则或将他去,是岂非先君之有佛缘耶!

  先君入内院,得交熊十力、汤用彤、王恩洋诸先生。而吕秋逸先生则师友之间,此后情谊,终生不绝。于时,先君推治经之法以治佛典。甫半年,成《中国禅学考》,论旧说达摩前二十八祖之说不可据,并辩析六祖以下今禅与古禅之异趣。深得大师赞赏,即以刊于内院年刊《内学》第一辑。

  此后,先君深研唯识之学,撰成《唯识新罗学》一文。大意为:奘公门下,窥基、园测本自不同,虽皆出于奘公,而见仁见智,如鼠饮河。奘公译事,基师之功为大,长期独任笔受,著述亦丰,中土唯识,此派独盛。园测则新罗国王之子,说多妙谛,传其学者,亦多新罗国人,奘门诸贤能抗衡基师者,唯此新罗一支。但唐末丧乱、文籍章疏,并就沦没,诸家之学,其传并绝。迄至清末,慈恩、嘉祥,归自东瀛,奘、基之义,乃得重光。而新罗西明一派,犹沉霾莫显,盖其文籍已绝迹于天壤间也。

  先君宿治经学,素谙求遗说之求,爰于诸书中掇拾坠文,阐其胜义,溯其渊源。乃见测师所说,虽或异于基师,然皆同出奘公,盖奘公于西土诸家所取者博,前后所传非止一说,基、测所传,各执所闻。虽或同本护法,而护法亦或有两说,且护法门下,调伏光、最胜子亦说义各别,胜子导源难陀,多西土旧义,调伏光导源护月,为西土新说,而奘公则朋于胜子。“难陀、胜子,所谓十大论师,调伏光、护月不与焉,知其说不显于西竺,难陀、胜子谅盛于古时,此奘公所以取焉者耶!”是奘公门下,车有二轮,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此文于唯识学中,在窥基而外,又得园测一宗,虽文籍多佚,然其遗说佚义,傍征曲证,亦可略见指意,使奘公唯识之学得不宥于窥基一家,而更别启蹊径,有以发扬光大之,岂非盛事。以此,此文也颇得大师赞赏。但此文不审作于何时,估计当作于《禅学考》后不久,当已离开内院返回四川。此文刊布在1937年北平《微妙声》第七期。自刊布后,先君为唯识学研究者之名声也就渐为学人所知。大概正由于先君先有了这段与奘公之学的缘分,又才会有日后与奘公灵骨的情缘。

玄奘法师灵骨安奉大慈寺纪念照。玄奘法师灵骨安奉大慈寺纪念照。
左起:余汉生,邓少琴蒙文通王恩洋圣钦法师,彭云生,吴鼎南,王家佑,郑志毅,田醒农。

再结佛缘,保护玄奘灵骨舍利

  在成都快要解放的前夕,大概是1949年12月的一个黄昏,当时我家住在华西大学南台村宿舍,是新南门外的一个城乡接合地区,院子的北面、东面是大马路,南面、西面则是田坝,马路上常常有国民党的军队经过,为了安全起见,大门已经堵起来。而在这时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说是从北平来的,捎有重要东西要亲自交给先君。于是费大力移开堵门的障碍物,接待了这位客人。客人交了一个小包袱给先君,简单说了几句话,匆匆忙忙就走了。包袱中有个小木盒装的就是奘公灵骨。另外还有一份白隆平先生所写《唐三藏法师玄奘灵骨隐显转移之迹》一文,说明此灵骨的来源,并说是要交给能海法师。而南台村并非安全之地,于是先君赓即将灵骨转至能海在成都时经常居住之近慈寺。

  1951年秋,川西地区开展土地改革,放在近慈寺中的奘公灵骨竟被当作地主浮财没收了。寺中僧人赓即前来向先君报信,先君便去找当时任川西文教厅长的张秀熟同志,这才发生了如张师龙先生《先父张秀熟与玄奘顶骨舍利的情缘》一文(载《大慈》2007年第1期)所述的那段故事。

蒙文通先生“灵骨转移说明”手稿蒙文通先生“灵骨转移说明”手稿
  玄奘灵骨后被存放在川西博物馆,但这毕竟不是一般文物而是宗教灵物。到了1962年,先君又商之各方,将灵骨转至大慈寺供养,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还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当时参加者有大慈寺方丈圣钦法师、佛学大师王恩洋先生、省文史馆彭云生先生、重庆博物馆馆长邓少琴先生、省文史馆吴鼎南先生、省博物馆王家祐先生、先君文通先生,另还有郑自毅、田醒农、余汉生等同志。同时还由先君写了一个灵骨转移的简单说明,由我誊写了一份附于灵骨木盒。这个抄件不知现尚存否?幸先君手稿尚存,谨照录于下(为便于阅读,特加标点):

  奘公灵骨既发现于南京雨花台,原瘗于石函,并纪其岁月。蜀人白君坚,详考明人所修《金陵志》诸编,溯唐宋以来灵骨由长安移于金陵因缘,表见其始末,与石函刻词所纪相合。奘公曾学经于成都,事具《三藏法师传》。白君以为蜀宜分灵骨一分,俾缁素得以供养。一九四九年冬,白君介其友人奉来成都兰台村文通寓舍,嘱以护持。于时成都已将解放,反动军纷集于此,虑有战事,文通商之近慈寺住持迎往郊区供养。成都旋即解放,而农村改革务繁,文通又商之谢公无量,迎灵骨入城内,因供养于文殊院。一九五□年又移于大慈寺供养,以蜀中宿传有奘公受具足戒于此寺之说故也。奘公移塔事详见于刘轲所为文,而白君所考于先后经历犹不免有所遗。由关中移金陵因缘,则白君所考最为翔实,但偶误书滻波水为瀍水耳,兹不赘及。惟谨记奉灵骨入蜀始末,及最后移大慈寺供养因缘,并其岁月,以传信于将来。

一九六二年四月八日蒙文通记


  记中所言谢公无量,为当时川西博物馆馆长,即张师龙文所言交川西博物馆保存一事。至于记言“因供养于文殊院”,则默不敢坐实。盖默于1951年夏川大毕业后即离开成都,至1961年始返川大,其间诸事皆所不详。经询王家祐先生,据云:五十年代灵骨一直保存于省博物馆,直至1962年转到大慈寺,其间无供养于文殊院事,可能是老先生记忆有误。王先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至离休,一直在省博物馆工作,且与先君时相过从,所言当可信。大慈寺奘公灵骨事,前此曾有几篇短文谈及,然皆不悉灵骨转移源委,今因读张师龙先生文有感,并应同馆冯修齐先生之请,特为此文以作补充。

白隆平《唐三藏法师玄庄灵骨隐显转移之迹》手稿白隆平《唐三藏法师玄庄灵骨隐显转移之迹》手稿
  白隆平先生《唐三藏法师玄奘灵骨隐显转移之迹》一文,于灵骨隐显转移事所记颇详,且此灵骨之得留存大陆,白隆平先生盖与有力焉,不可以不表而出之。又,此文似为蜀人所未及知见,谨亦附录于后,祈共览焉。


白隆平《唐三藏法师玄庄灵骨隐显转移之迹》

  玄奘三藏法师以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示寂于玉华宫(距今民国卅八年盖一千一百八十六七年矣)。初塔于湹东(城中南内可望见之云)。越五载,移塔于兴教寺,是为兴教寺塔(距长安城二十余里)。唐僖宗永明间,黄巢陷长安,兴教寺塔见发,灵骨暴露。及巢既平,善知识迁安于终南山之紫阁寺(李白尝有《望南山紫阁寺》诗)。

  宋真宗天圣间,金陵僧可政由紫阁寺迎灵骨至金陵雨花台,为建琉璃宝塔于天禧寺(距今约九百五六十年前事)。明洪武十九年,天下既定,奠都金陵,朱皇帝报其亲恩,特建大报恩寺于雨花台,建三藏塔于寺中,以天禧寺琉璃塔之奘师灵骨奉安于三藏塔。按之明万历《金陵梵刹志》,历历可考见。

  清代咸丰初年,洪、杨据金陵,毁一切佛寺,大报恩寺并三藏塔俱毁灭无迹。洪、杨既灭,雨花台畔,只有数椽三藏殿作寺,而三藏塔何在,则无人知之矣。

  民国廿六年,倭寇来侵。雨花台下有金陵制造厂,寇踞之,仍为兵械制造厂。三十年入秋而后,寇之管理斯厂者为高森隆介其人,高森笃信其国之稻荷神,为建稻荷神社于雨花台,掘地为基,因发见废塔之基。爰尽发掘,得石函一,函纵横可一尺五寸,函边有石刻二:其一,宋天禧寺建琉璃塔时比丘可政记,由终南山紫阁寺奉迎奘师灵骨而建塔于兹之记事也。其二,则明洪武十九年大报恩寺成,由天禧琉璃塔而奉安灵骨于三藏塔之记事也(此石之拓本二纸,尝宝藏之,今在北平寓书箧中),函中则金匣藏灵骨焉。高森隆介既发见此石函,因考见明万历《金陵梵刹志》、宋咸淳《建业志》,审知是唐三藏法师玄奘灵骨,真实不虚。于是欲举以归日本,为建塔以弘扬圣教,且夸耀其发见之功德。

  卅一年春,平在北平,初闻奘师灵骨发见于南京也,则大不置信,以为奘师灵骨自应在长安兴教寺塔,无在南京发见之理。适案头有明万历《金陵梵刹志》,获读《大报恩寺三藏塔记》,始审知奘师灵骨固有由终南山紫阁寺迁安于雨花台一段史实。又到南京摩挲三藏灵骨石函上之刻文,而观附随灵骨之一切藏器,进而读《慈恩三藏法师传》、唐太宗文皇帝所制《圣教序》,于是感叹玄奘法师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之功德为莫可比。今其灵骨出见于世,我生何幸值之。使果如日人之愿,悉举以往日本,则中国遂失奘师之灵骨矣,震旦苍生,何所感动,而深识玄奘师也哉!爰建议愿为四众请分灵骨,在北平为建塔以弘扬圣教。北平四众,莫不待望,特以为不可能耳。经营久之,因缘成熟,以卅一年十二月杪,同五台山广济茅篷住持寿冶法师到南京,受分奘师灵骨三粒(每粒大可指头许),以卅二年一月六日飞至北平,四众皆大欢喜。

  爰有刘杰臣居士合四众之力,为奘师建塔于北海北岸九龙壁观音殿之故基,以卅四年八月十五日正午塔成合尖,其时适值日本天皇广播投降也。人谓建塔灵征,此为最大。

  顾所分得奘师灵骨三粒,其一粒藏入九龙壁新塔地下,一粒经靳云鹏为天津四众请去,又其一粒即今以归近慈寺能海法师者。其余骨粉尚留北平广济寺中供养。其或隐或显,转移分散,若或使之,而其所在必大放光明,兴教崇化,苍生罪而还福也。

卅八年三月 白隆平识
本文作者蒙默本文作者蒙默
『 卍巴蜀佛教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卍巴蜀佛教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冯修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冯修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冯修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卍巴蜀佛教 』的立场无关,冯修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冯修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卍巴蜀佛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冯修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卍巴蜀佛教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司馬昭 发表于: 2010-2-1 16:22:1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好,还有一张大慈寺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大雄宝殿文革前的样子,还有没有这样的照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7:44, Processed in 0.046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