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查看: 1929|回复: 17
 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23:2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No. 750-A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序

  原夫此经二卷。律宗该摄。文辞昭著。义趣幽深。乃初心入道之枢机。末运修行之关键也。第失译人之名目。有疑非佛之亲宣。噫若非采菽氏之大权示现。五百请何易咨询。自弗释迦文之至圣深慈。半千酬恐难报答。矧乎经中言言尽明学处。句句咸畅毗尼。必也圣贤之所自断。非常人之所能。奚惑之有哉。当知此正如来异妙方便。助发实相义者。宁不思之乎。倘固疑而不信者。谤法之尤。恐难追逭也。愿吾侪深信深入。慎勿惮其名相多端。忽而不学。定宜熟览斯文。谨洁身心。依而奉行者。庶不失于戒体。抑且严护威仪。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圆明。无上菩提必亦由兹而成就也。然而文虽显著。恐蒙学初心犹未谙其旨趣。近有几家疏注。文虽颇足。而亦未尽其详。故吾不得已。而重笺释之。目为略解。以便后昆。用广流传。无遏绝焉。是为序。

  崇祯七年仲春中浣菩萨诞日刀果道人性祇谨识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卷上自序五篇事品第一问佛事品第二问法事品第三结界法品第四问岁坐事品第五度人事品第六问受戒事品第七受施事品第八疾病事品第九死亡事品第十卷下三衣事品第十一钵事品第十二杂事品第十三三自皈事品第十四问五戒事品第十五十戒事品第十六问沙弥品第十七岁坐竟忏悔文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终)

  No. 750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上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明姑苏报国寺弘戒沙门性祇 述

  (△将释此经。大文分二。初释题。二释文。释题二。初正释题目)。

  (经通五人所说。言佛说者。拣非菩萨天仙化人。是释迦如来金口亲宣。以非他佛。不别立名。故但言佛说也。离而释之。佛者觉照义。觉者破大夜之重昏。照者朗万法之幽邃。乃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等。俱如常解不引。说者悦也。佛以八音回辨。观机应病。称悦众心。故云悦。梵语目揵连。此云采菽氏。亦如常解。尊者神通第一。切为物情。逆知末世众生。虽云学道戒律难持。来时救弊。故兴此问。使吾世尊一一发明。令人进修有地。实乃大权示现。行菩萨道也。防非止恶曰戒。调伏身心曰律。又文殊净律经云。调伏恩爱尘劳曰律。晓了贪欲故云为律。戒相不胜其广略申五百而统之。言轻重者。在五篇中而为轻重。如四波罗夷为重。十三僧残为轻。僧残为重。舍堕为轻。乃至提舍尼为重。众学为轻。事者事相。即五篇五百等之条相也。其问一有所犯者。遇知律之师。或谏或治。或自知而忏悔。更不再犯。如是修行。调其三业。制伏过非。即名正智。此乃初心入道之阶梯。轻重事相。宁可缺乎。不然放旷身心。全无羁勒。事行不谙。拨无因果。而非罪福。莽莽荡荡自招殃祸者。过在于斯矣。呜呼近来一等狂妄。初心出家未几。经教未通。戒律未明。听信一等狂骋之师。未得谓得。开口便言。我修大乘顿教。超佛越祖。悟道在心。不在戒相。何用如是繁琐。反拘乎身耶。如是等非议多言。不能尽述。惜哉。此等之流。蔑裂戒律。轻毁圣言。吾亦不知其是何心行欤。此即执理行废事行。不达理事无碍者之过也。梵语素怛览。此云契经。契理合机。故云契经。又经者径也。即下五篇五百。乃修行入道之径路。心欲依此进修。始从博地凡夫。直至萨婆若海。莫不由斯而入故也。余有五重玄义。乃至人法等释俱详。他解不赘○次释译人名。译人失名者。据新疏有多义。或彼时朝廷事多。不暇请奏。或翻经少。行道不久。有事西归。未及传名于此上故。乃至后秦罗什翻经。大弘圣教。所译般若维摩法华等经智度百门等论。故云附东晋者。必也是乎。晋有东西者。始以武皇帝司马氏受魏禅。建都于洛阳。西晋遭乱。元帝渡江。复建都于江东。即位建康。故曰东晋。录者。有云唐宣律师内典录也。俱俟再考)。

  (△初释题竟。二释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二。初通序又二。初立品名)。

  五篇事品第一

  (五篇者。如下所明。应当学至波罗夷等是也。篇者编次也。章段之义。事即事相。即下五种事迹是也。品者义类相从曰品。亦章段之义。但彼此总别略异也)。

  (△次入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如是指法之辞。如是之法。我从佛闻。自我亲闻。非胸臆之谈。亦非私淑之说也。师资相契机教相投之时。故云一时。佛说法之主。亦即释迦牟尼佛。千王所住之处。故云王舍城也。迦兰陀者。经律皆云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树上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之。即号此为迦兰陀村。村中有一大富长者。王即赐号迦兰陀。长者先以此园。施诸外道。后见佛。又闻深法。恨不以园得施如来。时地神知其意。为现灾怪。怖诸外道。逐之令出。告长者曰。欲以园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长者欢喜。建立精舍。躬往请佛。于中说法。故[去]迦兰等。此是说法之处也。但缺听众。必译人略之可知。更有六种成就等。亦详他处。兹不繁解)。

  (△通序竟。二别序分四。一当机起欲所问)。

  是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惟愿世尊。(发大慈悲)为我演说(起坐禀白。师资常轨。演者宣扬流布之辞。此乃尊者为众生故。而发问也。先白而后请问者。以尊如来。不敢辄问故)。

  (△二如来赞善许问)。

  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善者能也。因其所问。必有所说。使众闻知。必获大利故。此为饶益有情问故。赞其能也)。

『 卍巴蜀佛教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卍巴蜀佛教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无量香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卍巴蜀佛教 』的立场无关,无量香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卍巴蜀佛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卍巴蜀佛教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25:3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三正问比丘所犯)目连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远指今时受戒比丘。比丘义亦如常解。虽云受戒。信根浅薄。不重佛教。不遵律仪。所以)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梵语式叉迦罗尼。此云应当学。梵语突吉罗此云恶作。又云恶说。余戒罪重易持。此戒微细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杂用三宝物。(且说十方常住招提等物。彼此互用。乃至侵克等事。总是因果不明。俱名杂用)当堕何处。(当机举众学杂用等二事为问。意含五篇在内有犯。如是等过。各当堕于何等罪报。目连非是不知。但请佛答。令人皈信。而不疑故。特以此请问)。

  (△四如来诫听许说)。

  尔时佛告目连。谛听谛听。当为汝说(谛者实也。听者信也。佛所说法。真实无异。汝当息虑忘缘。谛信而听。善思念之)。

  (△二正宗分分二。初总明五篇以定轻重罪报之果。下别明五百。以应轻重报果之因。初总明五篇分五。先明众学罪报。承上说字来)。

  若比丘无惭无愧。(若者假若之辞。既称比丘。当具惭愧。惭愧者。明信因果柔和知足之谓也。经云。惭愧有二。一者惭自不作恶。二者傀不令他作。又云惭者惭天。愧者愧人。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设或有此。无惭愧人罔自尊大。而使)轻慢佛语。犯众学戒。(齐整着三衣内衣。乃至人持盖不应为说法。百法之内。随犯一法。而不忏悔者。当堕地狱之中。受大苦恼。有多少时分○下明罪报时分)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四天王居须弥山腹日月游行之所。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各有统领等。故名四天王。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此天一昼夜。梵语泥犁耶。此云地狱。总有十八三十六百八等之不一。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喜。故云无有。或言卑下。或言堕落。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故。或言无者更无赦处。此初篇所犯者。堕等活地狱。谓彼罪人。手生铁爪。相掴肉堕。或狱卒唱。或冷风吹活。两缘虽异。等一活故)于人间数九百千岁(其数应该九百万岁。千者笔误。何也。人间五十年为此天一日。一万八千年为此天一年。十八万年为十年。一百八十万年为百年。五百年五得五百万。五八四百万。理应九百万岁。可知矣。此处与最后。有地狱经佛斋等经。各有数量。大略相仿。故不繁引。当知犯此最后极轻之过。尚受此等长远之苦。况后后重重之苦耶。学道者宁不慎之哉)。

  (△二明提舍尼罪报)。

  犯波罗提提舍尼。(梵语也。此云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有四。无病自手受食等。如律所明。此罪应发露。又云悔过法。下明时分)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此忉利天也。居须弥顶。此四方各有八。共三十二天围绕。听帝释说十善法。以为其主。故云三十三。论云。人间一百岁。比天一昼夜。犯此戒者。堕黑绳地狱等苦。以热铁绳。絣量肢体。后方??锯故)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岁数言三亿等者。亿有多种不同。有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若以千万为亿者。亿字不误。六十千者笔误。十字应改千字。何也。当知依前九百万岁。四倍加算。的有三千六百万岁故)。

  (△三波逸提罪报)。

  犯波夜提。(亦云波逸提。此云堕。堕于众合地狱。此有九十法。始于知而妄语。终于如来等量。作衣但略。尼萨耆波逸提俱详比丘戒本可知○下明时分)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梵语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云妙善。又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人间二百岁。此天为一日。十□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通为覆障)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此中岁数亦当依前第二篇中四倍算。该一万四千四百万岁是实。此亿应以万万为亿也。此中二十亿者。亦是传写有误可知)。

  (△四偷兰遮罪报)。

  犯偷兰遮。(梵语也。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华梵双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善即人天。恶即地狱饿鬼畜生也。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两篇之罪故。又有丑恶二种之分。如犯杀生妄语二种重罪。成即波罗夷。欲作未成即名恶偷兰。如犯淫盗二种重罪。成即波罗夷。欲作未成名丑偷兰。十三僧残中。当例此说。如故[泻]精等。成则僧残。未成则偷兰遮。丑恶亦可知○下明时分)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梵语兜率陀。此云妙足。又云睹史陀。此云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十地论名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论云。人间四百岁。此天为一日。犯此罪者。堕嗥叫地狱。谓狱卒捉[提]人掷铁镬中。嗥啕大叫故)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此中岁数五十亿等者[常]依前第三篇四倍算。该五万七千六百万岁是实。五亿者亦以万万为亿。但六十千笔误也)。

  (△五明僧残罪报)。

  犯僧伽婆尸沙。(梵语也。善见云。僧伽者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谓未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与作法除。故从境为名也。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犯此罪者。急须忏悔者可也。即是初弄阴失精。至终于恶性不受人谏等○下明时分)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堕大嗥叫地狱。如上解。梵语须涅密陀。或尼摩罗。大论云。秦言化自乐。即化乐天。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今不憍者。憍逸也。以自化乐。无憍逸故。楞严名乐变化天。人间八百岁。此天为一日)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此中岁数。云二百三十等者。当依前第四篇中四倍算。该二十三万零四百万岁是实。今经二百等者。此以千万为亿也。四十千即四百万岁可知)。

  (△六明波罗夷罪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26:35|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犯波罗夷。(即淫杀盗妄四根本也。梵语波罗夷。僧祗义翻极恶。又云弃罪边罪。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海边外。不得与清众同居。如大海下着死尸相似。佛法大海。不着破戒死尸故。极恶有三。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故。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更成比丘行故○下明时分)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此堕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焰燋烂。由烧炙众生。故堕此狱。梵语婆舍?提。或云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天也。人间一千六百岁。此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五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此中岁数五百等者。当依上第五篇中四倍算。该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岁是实。此亦当以万万为亿。五百等者。亦皆笔误。自当察之。呜呼痛哉。以是观之。修行学道受戒之人。不可不慎。一有毁犯。依上所说。受如是苦无穷者也。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云。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剉碓斩身。从足斩之。乃至其顶斩之已讫。旋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持]斋月杀生。不信三宝。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故获斯罪。其间更有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寒冰剥裂种种诸苦。不可胜言。皆是生前所作杀盗淫妄饮酒。昏迷无智慧心。造诸恶业。受斯罪报。受罪众生。白世尊言。作何善行。得离斯苦。佛言。当勤孝顺父母。敬事师长。皈奉三尊。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怨亲平等。同己无二。不欺孤老。不轻下贱。护彼如己。汝等若能如是修行。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永离众苦。乃至不堕三涂八难之处。地狱休息。苦痛安宁。是故当知苦乐罪福。本[罪]天降。亦非地生。又非人与。唯是自心之所招感也。故应戒谨恐惧。慎毋忽之。一者要明戒相。二要摄持一心。谨洁无犯。犹若冰霜[如]名清净持戒之人也。珍重。更有破戒。有五过失。具如四分略解之。后可知。以上总明五篇。以定轻重罪报之果已竟。下别明五百以应轻重报果之因。有十六品。初佛事品。至第十七沙弥品。且初。佛事品)。

  问佛事品第二

  (佛事者。或塑??圣像。盖造佛[乃@共]。乃至礼敬供养三宝等。皆名佛事。下言佛物者。皆为此事而有也。佛为最胜之尊。事为最大之事。遵行者功德无边。违忤者罪报无尽。先问于佛事。后以法僧等事。而次第问之。凡三十七条问答○佛物可移问第一)。

  问。(凡问之一字。即是目连尊者请问世尊之说)佛物先在一处。(佛物者。即指塑??佛像。盖造佛堂。乃至本处佛前所供香灯幡盖钟鼓等物也。若)有比丘。赍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必得何罪)。

  答。(凡答之一字。即世尊答目连尊者所问之言)犯弃。(极重波罗夷罪报。如上初篇所明。此以贪心为利。移此作彼。互有互无。因果有错。与盗佛物相同。故犯弃罪。所以)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动。(一切者。统该之说。犯罪亦例上。下开)若有事难。众僧尽去。(或有水火刀兵王贼等难。众僧必不能住者)当白众。若众听。得赍至余处。(佛事)无罪(众若不听。则亦犯罪。如上人王之物。尚不敢移。法王之物。理当尊重。故不可也○物易供器问第二)。

  问。佛物(当指塑??佛像余剩之物。可以)得买供养具(供佛)否。

  答得(总是佛之受用。皆令施主得胜福故。若供神道等。即不得○造堂与赁问第三)。

  问。佛物造堂。与直可赁否。(赁者。即今租典之谓也。物亦指塑??所余等物。将此造成私堂人。或与直赁之。得所直物。私用可不)。

  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以佛不同世人。有所取物故。此堂当供养佛。如不造堂佛物所余。当买供具供佛则可。如造堂赁用。因果有差。与盗佛物罪同。断不可也。人或欲买此堂。应如下文五倍价。所得之值原作佛事。始得无咎○佛物借使问第四)。

  问。比丘作佛事。(或在寺院或檀越家。供养三宝。礼忏诵经等。虽云法事。即是佛事。事完。檀越或以佛奴等而作谢仪。比丘)得佛奴牛驴马。(若自若他)得借使不。

  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互用佛物故。如)不知得。(何以故)以非法得故。(以全不知是佛物。亦不知檀用有罪故得。知而故违得罪。佛奴者。用佛物买之。佛前使役者是也○僧地作篱问第五)。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裹可住不。(僧地僧塔理应僧住。篱既属佛。僧可住否)。

  答。若知(佛物)而故入犯堕。(如上众合罪报)不知不犯。若知故住。(或有知法者一谏。乃至)过三谏。犯决断。(此以残罪决定。断然不可改。故名决断。犯此罪者。堕大嗥叫地狱。亦如上说)过四谏。转犯重。(如上炎热地狱等罪。言谏者。应云大德此虽僧地僧塔。篱属千佛。用佛物者不善。勿住于此住地得罪。一违佛语。二差因果。断乎不可。如是一二乃至再三。和颜教诫。而开示之。令其知过。速改忏悔。故云谏。谏之不忏不改。即犯此罪。如为坚劳守护者。纵是佛篱。乃至佛塔。亦无所犯。忏僧残法。详明四分略解○故财施僧问第六)。

  问。先佛堂坏。(颓毁曰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后有施主。重用己财作佛堂)用故财(所遗砖瓦木植等)施比丘。比丘可取不。

  答言。不得。(以佛物故不得。计钱犯罪。又不得余用。毕竟何如。但以佛前随分用之。不废前人之功。亦可十分烂坏者。或也无过。僧护经云。昔有比丘。私取破佛刹[住]用构己房。后感地狱之中。报为大柱焚之。慎诸○佛篱僧地问第七)。

  问。僧地(僧家种作等地)佛物用作都篱。(总篱垣障护之)篱里先有井果菜可食不。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27:39|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不得。(井依下文。应作并。既是佛物为篱。即属于佛。故云不得。下开)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并菜。施僧得食。(供佛而后供僧。未供佛。僧不宜先食故)不要不得食。(或买用价何如)若买五倍价。(一钱五钱买食。斯价原用作佛事。无过)若知(是佛物)不(用价)买而(趣自)食。(者)计钱多少。犯罪(重轻。知而故违。贪食吝财。故得罪。律云。值五钱犯弃。五钱者。西域一文。准此方十六个小钱。一分银八文。算值一钱银者犯重。若减五钱。偷兰遮等。又云。西域之钱。有金钱银钱之不定。兹不繁引○佛债宜偿问第八)。

  问。欠负佛物物云何偿。(当加利息否)。

  答。直偿本物。(何不加偿)以佛不出入故。(所以)不加偿。(放债起息等名出入)虽尔故入地狱。(互用佛物。因果难逃故。下文引证)昔佛泥洹后(必是迦叶涅槃之后也。泥洹即涅槃之异称。有)一比丘。精进聪明。(行解俱全)有一婆罗门。见比丘精进聪明(有德。)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求出世解脱法故)比丘即受。其女姝好。(因美丽故)比丘后生染意。作不净行。(?媟之事。弃罪可知)共生活。(同住营业而已)用佛法僧物。各一千万钱用衣食。而此比丘极聪明。(因有行解)能说法。使人得四道果。(既能利人。何不利己。所以)自惟罪深重。(用三宝物等故。罪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偿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螫者咬而行毒也。此处即是业感所招)比丘知七步当死。(故云七步蛇)六步里便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所偿之处不一。故言何处嘱付)言汝偿物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自知)谓是温室。(聪明有省故)便举大声经呗咒愿。(呗即梵呗。即此士之赞辞。地)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开悟而得解脱。故有)数十人得度。(出地狱)狱卒大嗔。便举铁叉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下结上文而诫云)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因偿故)虽复受罪。故得时出矣。(意含不偿。地狱难出。地有三过。一者贪心罢道犯重。二者用三宝物。三者难消信施故尔。然而犹藉经呗咒愿之功。而得至此。不得此功。犹亦未能出于恶道也。所以念佛经咒功德无穷。于兹可见○塔尘余用问第九)。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不。(塔有多种。佛塔十三层。辟支塔十一层。罗汉塔四层。轮王有塔无层。此佛塔者。十三层也。阿含经中有三意造塔。一表人尊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佛恩。故每勤行。打扫毋怠)。

  答。得弃。不得余用(既言佛塔即是佛物故。当知彻物尚尔。大者可知矣。佛法深细。以至如此。防微杜渐。令人知因果明罪福。故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正在此也○佛物取息问第十)。

  问(若比丘以)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不。(息者生义。如世俗放债求取利息)。

  答。与佛物同体。(利由佛物而有。故云同体。用则)俱犯重。(何以故)出入合子。(子即利也)与佛由故。(有罪)无福。(何以无福)以坏法身。而为形故(佛物即属法身故。为形者。贪求佛物。而养色身故。呜呼比丘信施。犹恐难消。况又以佛物起息而用哉。故云俱犯重○给使佛奴问第十一)。

  问。(若)佛图主(图者佛之形像也。执守塔寺者。为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比丘)可使不。

  答。不得使。(何以故)以是佛物故(此是洒扫伽蓝。添香换水。佛前服役之净人。故云佛奴。所以比丘不得役使。擅用佛物。得罪弥重。图主亦不可擅自给出。慎之○佛作得食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不。(即取佛物用。买衣食得不)。

  答。不得。(何以故)比丘(是佛之弟子。尚)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而作)衣食用耶(若比丘见佛堂倾圮。或圣像颓零。已有塑??修葺之能。发心而为之。但取其功。不取其利。谓之佛作客作。乃类土工水匠之流。觅利糊口者。故无此理。违者得罪○白衣佛食问第十三)。

  问。(若有)白衣与佛作得佛物。(在家佣赁客作以觅衣食者作毕。或佛分上财)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不。

  答不得食(彼既供众僧宜食。何以不得。虽经白衣之手。还是佛物故。此是白衣养家活计。在彼理当。若在比丘。知法犯法。亦应计钱犯罪。故云不得。非佛作者不论。审之○佛事觅利问第十四)。

  问。(比丘若作)佛事法事。(或代佛行化。或与俗礼诵等事)得捉金银钱不。

  答不得捉。(有贪慢心)犯舍堕罪(佛事法事或以礼谢世之常法。若取钱财。类于裨贩。亦同客作。有违佛制。故不得也。教中比丘只应乞食。不畜钱财。或彼为法。必有所施。不可却者。应转作净。别作功德可也。舍堕如上初篇罪报所明○施主作福问第十五)。

  问。(若有)人施牛驴马奴(与比丘)造佛事。(刻雕佛相等)法事(印造经典等。比丘)可(得)受不。

  答。得受使用。但不得费。(经中不得长养猫狸犬等。牛。马许受者。但随顺施主要福之心。一时方便。非常法也。人或可留。出家学道。牛等物类。卖即伤慈畜。恐不能多容。亦可当自知时)弓刀军器一不得受(伤残之器。必非所宜。亦犯所禁。戒之莫受○佛屋私寄问第十六)。

  问。(若有)人施佛屋宅未用。(未曾供佛比丘)可(先自)寄住不。

  答。不得。(信施供佛。所以不得)便是佛物(故占佛所有。亦得重罪。日常洒扫待供佛后。庶可随便○续明可息问第十七)。

  问。(若有施主)续佛光明。(即是供佛香灯。灯能照日月所不照处。故曰续明)昼可灭不。

  答。不得。若灭犯堕。(佛有常光。原无明暗。何以得罪。曰)虽云佛无明暗。施者得福。故灭有罪(施主求福本意。昼夜常然。汝若故灭。违他敬信。减他福故得罪无□。慎之○像前食卧问第十八)。

  问。(若)非佛屋。(非佛正[乃@共]。或僧室禅房等)佛像在中。(比丘)可在(像)前(饮)食(寝)卧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28:42|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得。(下例况)若佛在世。犹于(佛)前(受)食(寝)卧。况像(前)不得。(然而亦须傍肃。不得轻背。教中所制。立佛前不许坐。坐佛前不许卧故)但卧须障。(屏帐等类而遮障之。亦不得裸身放逸。谨洁无咎)若有灯光明。不得足光中过住。(此光属佛。践蹋佛光。有过无福故)若自(另)有(一)灯得(古人尚[下]敢揣殿影。况佛光乎。动止威仪。常懹敬畏。无令疏旷。失其正智。入佛知见。异妙方便。亦在其中。文淡义丰。于斯可见○阙游[乃@共]塔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上佛图佛塔佛墙远望。犯何等事。(如世俗人登高远眺。故云远望)。

  答。不知不犯。若必(有)急难事上。亦不犯。(难者或有水火刀兵等事也或)知而(故)上。犯舍堕。(塔图之类。一者是佛物。二者佛像在于层层。亵渎圣贤故得罪俗尚不宜。况比丘乎。古德云。无事莫登三宝地。等闲休向塔中行。若非扫地添香水。纵有轮王福也轻。若遇知法者。一谅随即忏悔。改过则可)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故。上犯弃。(谏语随事可知。学者当知。慎勿轻视○指前用后问第二十)。

  问(若比丘)指物造佛经。(或檀那所施等物)更得他物。(后人所施之物)不用前物。(但用后物)得尔不。

  答。不得。以许(前物)便是(不然贪求无厌。因果有差。语言不实。有此三过。故不得也。不论佛物法物前后。所有俱用。为妙福德多故○佛缯私用问第二十一)。

  问。(若比丘)得买佛上缯作衣不。

  答。不得(此是信施。上供佛前幡盖等类。求福而来。比丘贪心无愧私取。即是盗用佛物。令人退心。理应犯重。戒之○形像好恶问第二十二)。

  问。(若比丘)形相佛像犯何事。

  答。一切佛像不问好恶。不得形相。其罪甚重。(似波罗夷逆罪)必不可为(形相者。形容观相。长短好丑也。一切者。即金银铜木等。夫如来相好。慈威变现。难可测量。未成而相则可。已成而相者。决不可也。加人父母。好丑妍??。子得相乎。故得重罪。今之僧俗不知法者。此过甚多。慎诸慎诸○相成更作问第二十三)。

  问。人(若缁若素等人)作佛像鼻不作孔。(或失之也)后人得作不。

  答。不得(同上形相重逆之罪故云不得何也。已成故也。如人父母。根有缺减。子见不忍。亦不能再作故。世多愚见。以此可戒○佛墙倚物问第二十四)。

  问。(前来比丘上佛墙有过。今)佛墙(上)得持(拄杖等)物倚不。

  答。不得。犯舍堕。(墙即下文佛图墙。如今之寺院等处绘图三宝等像。庄严于[乃@共][字]壁[问]者是。持物倚之。亦即轻慢圣像。故犯此罪。下文引证)昔有一比丘。入寺礼佛。有婆罗门知相。相(此)比丘。有天子(之福)相。便语比丘。(言)我有一女。嫁与比丘。(今共罢道还俗)比丘言。须我礼佛还。(怀此意者就应损福)比丘便持锡杖。倚佛图墙。入寺礼佛已还出。婆罗门便不复与语。比丘问故。与我女不。(索前所许)婆罗门言不与。(何不与耶)婆罗门言。向见比丘有贵相。故与。今无复此相。是故不与。所以尔者。消其功德故。(一者??慢圣贤。二者怀意不端正。应尔也。下警谏总结)以是佛墙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无量功德(律中细行三千八万。于此可见。古云。染绿易就。净德难成。不矜细行。终累大端。初心入道者。当宜自慎○佛物人天问第二十五)。

  问。(若比丘以)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

  答。佛边得作(非佛边不得。以是佛物故。佛边天者。梵释等是。世人给孤独等。畜生金翅鸟等。受佛所化。常在座下。护法受教。故得作之无过○度不知本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度人。不知本来。(来历根源)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后度二字应云度后。文顺)。

  答。知而度犯重。(佛奴即是佛物故)若先不知。(则已)知便发遣。(忏悔无过)若不发遣(亦)犯重(知而不改其罪犹深故。若欲度人。必当察之。为要慎之○仍上再问第二十七)。

  问。其人是大道不。

  答。非(度人比丘因其故违佛制。不惧因果。无惭无智故。非大道也。然而佛奴者。别有用钱买。唤佛前洒扫使役之者。非今名。有行人发心。侍佛执劳运力者比也。今之学者慎毋错认。而便轻忽。行行之人而自招殃咎。何以故。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行门。而入道故。思之○作像取物问第二十八)。

  问。(若)自有私财。(泛举发心。造像之人不定僧俗。故云自有)顾比丘作佛像。作者(能作比丘)得取物不。

  答。不得(此有二过。一因佛所得。即佛物故。二既有此能。彼此共作。功德为妙。若取物。便同客作。失比丘体。故云不得○佛幡佛事问第二十九)。

  问。(若有信施)先上佛幡。(供佛之幡。比丘)得取用作佛事不。(幡者转也。转恶成善。故名曰幡)。

  答。佛事得用。(或以别作佛前帐幔等用。或小幡执之。引道行香。皆为佛事。不以别用。可得然而)檀越不听。(则)不得(何以故。幡之功德。风吹一动。则有轮王报。此是檀越要福之本。故云不听不得。听则可也○通礼三世问第三十)。

  问。得通礼过去七佛不。

  答。得(何以)以法身同故(经中自有过去七佛现在七佛之中。又分过去现在。毗婆尸等是过去。拘留孙等是现在。言得者。以三世诸佛名号虽殊。法身无二故。但能志心礼拜。功德无涯。更无过未之别故。七佛名义。四分略解详明。兹下引○许三作一问第三十一)。

  问。若人(施主)先许佛三会。(三作佛事。或三处道场。或三月等之三会)然后(比丘并之)作一会。(因惜费吝资。将三并一。虽尔不得了其三会心愿。亦不成其三番之名目)或三行香三布施得了(三会之事)不。

  答言。不得。(何也)自违言有罪(一贪惜。二妄语。应犯舍堕。呜呼。末世比丘信心浅薄。视佛事为儿戏。宁不有诸自招罪咎。可不慎哉○忏罪越规问第三十二)。

  问。(若)比丘犯决断。(十三僧残中之罪过)得佛地中忏悔不。

  答。不得(佛地者。佛圣像前。非僧作法忏悔之所言不得者。准律中犯僧残。当强与波利婆沙。乃至摩那垂等。然后二十僧中与之出罪。少一人罪尚不除。况佛地忏悔。无众失仪。而可得乎。如沙弥菩萨戒人。有遇忏悔者不论○故寺齐畔问第三十三)。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29:45|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问。(若有)久远故寺(年深湮没四围)都无垣(墙)障。(隔基址踪迹亦无)不知佛地远近。(广长深浅。一总无据。比丘)若欲(重)作者。云何得知齐畔。

  答。不知。当以意作齐畔。以不知故。增损无罪(意谓知即当。依原额无过。不知当随施主财力多寡。亦可无咎○佛物神堂问第三十四)。

  问。(若比丘用)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鬼子母)像。(作者)有罪不。(有鬼子母天。其母生子皆鬼。故以名之)。

  答。同以佛物施人(其罪甚重。同上可知。以尊作??。与堕落信施相类故。又且比丘不得祀奉神祇。此乃贪利失仪。断乎不可○佛前礼僧问第三十五)。

  问。(若在)佛(前)塔前得礼比丘不。(比丘互相作礼可得耶)。

  答。不得。(有何过咎)犯舍堕(盖天子殿前。郡邑分庭。臣佐吏民尚不以接让。大圣像前乌可得乎。故犯此罪。今之比丘犯此者。不胜其多。宜自谨之。慎毋轻信而自招罪戾也。或彼此对佛作礼。犹可。直受人礼者。断不可也。更有今之梵刹。供养护法。于[乃@共]前僧众。反背佛礼者。更为不可。亦犯此罪。古之梵刹。元无护法而立之说。皆在左右。以表慈威。今之所作。有违佛制。不可不知。然而必不能改者。礼时应当方便回护。庶几可也○售像何罪问第三十六)。

  问。(若)比丘卖佛像有何罪。

  答。同卖父母(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今之比丘亦或有之。罪同五逆。安可为乎。古云。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梵网经中。应当教化取物赎之。今此非但不犊。抑且卖之。逆罪苦报。必不能免。戒之戒之。或云。佛大慈悲。卖亦不妨。邪见阐提。鉴斯可反○断堀营修问第三十七)。

  问。(若)比丘自手断树堀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

  答。尚不免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何以故)以故犯(佛)戒故(自手者。拣非倩人。律中堀土伐木。俱犯罪。地狱岂得免乎。或有急事。必伐者。三七日前。预当告知。可也。塔像等事。自有工人匠作。比丘摄心禅坐。是为本分。营修缀葺。而言犯戒者。一伤残物命。经中草系比丘当以为诫。二类同客作。有妨正道。故有罪而无福也○佛事竟。下法事品)。

  问法事品第三

  (法事者。如下文中说法诵经书经等事。有十三条问答○说恭听情问第一)。

  问。(若比丘)高座说法。前人着俗服(说者齐庄恭谨听者怠情因循)可与说法不。(法者轨则之义。令人依义入道。乃至成佛无不由此。理须尊重故问)。

  答。听法说者二俱犯众多(即应当学。若知法者。一谏乃至)过三谏不改。犯突吉罗问。(即成恶作罪也。此问应作罪。抄写笔误。衍之亦可)复过三谏犯堕。复过三谏犯决断。(以恶性不受人谏故)复过三谏至弃。(以其非沙门故。或清众见其非法。一总不谏何如)若使不谏经三说戒转增(高座说法。定披法服。听者俗服。以轻亵故得罪。俗服者。或白衣直裰之类。律中缠颈覆头反抄衣等。尚不许为他说法。况俗服乎。转[僧]者。夫说戒之法。令人忏雪罪??。今既不谏不忏。已经二个半月。日久自然[僧]其罪业。亦是从轻至重。三个半月。更三半月。三三无尽故曰转[僧]呜呼说法听法俱当于此转[僧]之处留心。倘有此过。幸遇谏而即当忏悔。其罪可灭也。不然自招殃咎。亦不可不慎○师真弟混问第二)。

  问。为说法者如法。(如比丘为人说法。威严整肃。依教宣敡。乃至不希所有故)余听者不如法。(纵逸散心。浮靡放旷。但益于闻。不修实行故)得(与)说(法)不。

  答。同上(如前所明可知。此为轻法慢教者戒○法座佛盖问第三)。

  问。(若比丘)请人说法。先高座上有帐(幔宝)盖。(等)是供养佛物。得与下坐(说法)不。

  答。都不知(是佛物)不犯。知不得(虽云说法。理须庄严。互用佛物。有过不得。纵或不重。必犯二三。既知佛有。各当回避不然。二俱有过。慎之○僧先佛后问第四)。

  问。(若有)僧坐先寄佛在上。后可于上坐说法不。

  答。(先)佛坐得。先是僧坐不得。(此言法师上座说法。必当先请佛上。理正以为代佛扬化故。不然。失于尊卑次序。亦失代化之意。故云先僧不得。要知说法必有法堂。才得如法。如昔佛对佛。犹尚不可。况其他乎○读说受施问第五)。

  问。若人请比丘读经及说法。(施主)施物(比丘)得受不。

  答。(比丘)若有(一念)希望(之)心(不作利人想)受。(者)犯舍堕。(有贪慢罪故)若无贪心受。不犯。若无衣钵受。不犯(看经讲演。弘法利生僧家本分□越施敬理亦当然。若起希望。不同交易便同客作故得罪。纵无衣钵。无贪可受○法座几尘问第六)。

  问。(若比丘)僧中说法。(于)高座上。得备几提尘毛尾不。

  答。病得备几。提尘毛尾犯堕。非毛得(几案属小桌之类乃承足之物也。法华经云。踞师子床。宝几承足。又萨婆多论云。苾刍有时讲诵。踞师子座。几案承足。此处言足。有病者得备几[尘]毛不得[尘]即[尘]王尾也。鹿王出在华国鄤县宜君山。古今以此作拂。而用此乃伤生之物。故得罪。或避蚊[蚊]绳等类。但用木棕等物。无犯。故云非毛得上座说法。或执青松如意等得○吝法不传问第七)。

  问。(若比丘)秘经及戒律有事不。

  答。犯舍堕(经律者。成佛之妙道。出世之指南。应当流布。莫大之功。而反秘吝。怠惰不传。故得此罪。半偈舍身。断臂求法。尽只为此。故不可吝○俗裳说法问第八)。

  问(若为)师(者)具着俗服向(众中)说法。(弟子着法服)得(与作)礼不。

  答。(有病)得。不病(俗服)不得为(人)说法。(上文听者不如法。亦且得罪。况说者乎。病不拘礼。从权则可。除此不得。同上不如法罪可见○有帽说法问第九)。

  问。(若在家)白衣头上有帽。(比丘)得为说法不。

  答。除有病必须覆头。(得)余悉不得(此礼非但而域如是。东土亦然。即如今之世人。尊礼必假衣冠为是。??礼则不然。例此可知。西域有此轨式。律中不得与覆头等人说法。除病应应当学故。今之说法者。但依尊礼为是。不拘可知○口吹经法问第十)。

  问。(若或)经上有尘土草秽。得(以口)吹去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0:47|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不得(以口秽气熏经亵慢不恭得罪。当以净巾拭之。乃至佛像经桑等。俱不得口吹。统记云。点香点纸。俱不得向油烛上点化。油气所熏亦得罪。此纸钱等皆堕破钱山。其过不小。又法苑云。上香供佛。如不泯口。口气熏香。作但无福。当来堕于黑粪地狱。佛之诚言。敢不信乎。悲夫。今之僧俗学佛道者。尽不知此罪过之深。草匇忽略。无不皆然。今吾为人心切。故特书此。以诚当宜谨肃幸矣○为利书经问第十一)。

  问。(若)比丘得书经取物不。

  答。不得取。犯舍堕(若自书与人书。流通慧命福德无穷。佛恩可报。若取物者。是贪慢心。故犯此罪。其过非小。戒之慎之○慢法不尊问第十二)。

  问。(若)经上有(遗落)饭食犯何事。

  答。有慢意故。为犯决断。(慢渎不尊故)不慢意犯堕(犹失敬谨故。当知比丘僧等。若书诵经典之时。临斋之际。必须别席。若无别席。必须先请法宝于尊重净处。犹当问讯法宝。即是佛之全身。舍利成佛之本。固宜尊敬。如或不然。得罪可知○焚烧戒律问第十三)。

  问。(若比丘有)戒律不用流落(不全。不堪受持)可烧否。

  答不得。不知有罪烧。(犯)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与调达破和合僧无异故)亦如烧父母(戒律乃法身父母故。盖夫流落而烧。俗见之常也。经典既尔。佛像犹然。如无用者。安置塔中供养。若能补□复持。功德之甚。虽他处有开。无如依佛所说为胜○法事竟。下结界品)。

  结界法品第四

  (结制也。界限也。畔也。凡有冬夏安居坐禅处所。宜应制立界限。以定规绳。谨束身心。勿令放逸。失其九旬德业。又结界以摄衣。令无离宿罪也。律中界有三种。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以佛听许。疲极僧众。随处结界。尽应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余仪皆准随机羯磨说。比丘告云。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乃至还于东西角某处标。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必有屈曲。或方或圆等。随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或洒净水。或以刀画地。乃至于撒砂结绳等。皆持大悲神咒二十一遍。而用以为制限犹妙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受戒等事。俱成虚设。故须如上分明唱相。三遍则已。乃至羯磨问答等事。尽详羯磨本中。可知。下且随文释义。有二十二条。作二十一问答中。有缺略一问。临文可见○结界远近问第一)。

  问结界为云何。(宜远宜近)。

  答。结界法若山泽无人(妨碍之)处。随意远近。(皆得)若在(郡)城(县)邑聚落。(之中)不得远结。亦不得夜结。(夜结僧众不知边畔故)结时要须比丘在四角头立。不得使外人入。(何也)外人入。则界不成。(俗外无戒。亦生讥谤故。未结大界之前)先结界场。僧家白衣奴子尽着界场上。(白衣等者。或五戒净人。欲令尽知其事故)然后视度四方。(而唱前来大界相云云。度如字。随方屈曲。而为轨度。非测度之谓也。下出其可结之处)结界时除四处。(当结。何等四处)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处。三者若有阿练若独处山泽。(聚落则有二种。若聚落界外不可分别者。准僧祇。七树之量。通计六间六十三步。若无异众。得成羯磨。若可分别者。准十诵律。尽聚落集之。兰若亦有二种。若无难者。诸部多云。一俱卢舍。按杂宝藏云。五里是也。相传以此为定。俱卢舍。有云拘屡舍。四百弓为一拘屡舍。又云鼓声所及之处。有远近少异可知。若难事兰若。如善见论云。七槃陀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人八寸得作羯磨。既得羯磨。亦得说戒。下开前事之方便)恐说戒羯磨时。有种种事难。不得来。(何也)白众求别结小界。众若听可。(律云。不同意者未入界。听在界外一处集结小界。受戒亦得。又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不得来者。亦如是。自恣亦尔。然而难听)彼无五人(不得结)众。当遣僧与结别界。(下结名)此谓阿练若坐处。(上三结大界竟。下第四受戒场)四者受戒场。先结(律中听许。众中受戒羯磨等事。当结戒场。称四方相。须在大界前结。故云先结大)界。文均除(所)结戒场。(当知界文文字。非文章之文。乃纹路之纹。言其四围所结界相。际畔为纹。所以大界要以受戒场。周围均等。而除之。令受戒场住于正中。不可偏倚于一隅。故云均等。下总结)除是结界。以是其事。(是者不非。不尔皆非也。虽然如此。亦有不定一法)或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于中受戒。(反上戒场先结之意。大界中戒场。何所比例)如界公所云。(云者语辞。譬如府州郡邑公所无异也。当知界公二字。必非指人而说。若说是人。此法是佛所制。岂佛未说法时。先有此人。使如来仿效而遵之者乎。下又开方便)恐无所获。(何也)然云不知。同于取别显通此路。可有侥幸其人云。(云亦语辞。此广上不得来之。所以曰非。但难事不得来。山泽独处之间。人所不能知。不得来者何也。故云恐无等云云。同于下同上别结小界。显示令知此路而入。使其不及来者。而亦来之。故云侥幸其人。人即是不及来者之人。亦非连下句另有其人。若另有其人。即同上来界公之谬也。当细详之理长。则就上明不知不来。下明病者难至。故设问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不得到此羯磨受戒。又何如曰亦就)僧中求索别一屋中结(小)界。僧亦应听。(未结之时)先解大界。与结别界讫。然后(复来)结大界。(何以解。为要出界故。解界结界有羯磨文。可知。下开)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此或广接十方往来者。未必皆持衣。故许入也。下文缺一问辞。上来无界应结界受戒。今往曾结过。原有旧界。又何如故问。若)有一住处有界。(又祗有)一比丘。(无众不及结界)亦可打楗槌广说戒(否。下缺答辞。应答得。虽尔)先(须)向四方僧忏悔。然后说(戒。忏悔者)亦可三语。(何为三语)三语者。谓三说(三说者。三番羯磨。忏悔清净已。许广说戒也。忏悔之语。应云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佛地通结问第二)。

  问。结界得通(大界中)佛地结不。

  答。(得。但)不得于中受戒。(佛地即佛殿也。受戒自有戒场。大圣尊前不预余事。又亦即佛物故。或必无处所。先对忏悔。借过遮障。避之可尔)。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1:51|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若(沙弥)先不知法。(不知有此轨则)已受得戒。(知亦不得然而)师僧(三师七证)若知故违。有罪(亦应犯堕○船行结界问第三)。

  问。(若比丘)行船。(正遇结界之时)船上得结界不。(如僧舟行之次。亦恐失其一夏禅坐之功。故问)。

  答。得。若有沙弥白衣。(未入大僧数者)驱着岸上。然后结界。若不驱出。(或不便上岸)当障隔着一处。然后结界。(或隔在前后小舱之处而避之。船上界畔。众中有力者。以水若砂。四面掷所及处。以作齐限。准萨婆多十诵律。纵广六百步为畔。以此观之。必是船行泊岸行止之界畔也)结界后。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中(非大界故。不得入也。噫舟行尚尔。结制用心。非船散诞遨游者。可不慎乎○僧行界坏问第四)。

  问。(若)大僧(有事)尽行。唯有沙弥在界。为得坏不。(界由僧结。必假僧持。僧去必坏耶)。

  答。(不坏。下举况)但有一清信士。(在中)界便不坏。况沙弥(乎。若一总)尽无一宿界坏。若僧尽去不还。亦不须解(已坏故。若去欲还。应后来复结。例上别结小界同○贼害界坏问第五)。

  问。(若有)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坏不。

  答。不坏(贼杀比丘。于界无涉。况有余比丘在。故不坏可知○三四结界问第六)。

  问。(若)一人三四人行道。(安居时至。不遇庵院)或在(清信)白衣家。得结界不。

  答。不得。(不成众故)五人以上得结界(律规如此。可知○通流结界问第七)。

  问。(若欲)结界得通流水池水结不。

  答。一切停水尽得。(一切)分流(水俱)不得。(何以故)以不知齐畔故(停水如池塘之类。有限可结。分流如溪涧等。急流散漫。难定界限。故不得○界无楗槌问第八)。

  问。(若)结界后不打楗槌。界坏不。(楗槌即钟磬类)。

  答。不坏(修行之法。不在楗槌。打楗槌法。不过云集清众。乃至利益苦趣众生。打与不打。乎界不碍。故不坏○官塘通结问第九)。

  问。(若欲)结界。得通王路结界不。(上因俗人田地处。不得远结。故作此问)。

  答得。(但)当结界时。(须)遣人两头断行人。(俗流不净。故当断之)然后结界(但入田路。向井取水路等。皆不得作界相。余俱尽得作界相。然而佛世比丘最为尊重。王亦不敢违佛规制。非今末世之所行。常自知时。可也○无主结界问第十)。

  问。(若)无主(人所[营]之)地。可得结界不。(但凡比丘所须。皆当乞之。离不与取过。今既无主。无可乞者。故问)。

  答。得。(无主何以得。曰)便如郁单越法(北俱卢洲人无我执。一切俱无有主。既无有主。宜结便结。故云得○水坑界坏问第十一)。

  问。(若)先结界。后有大水。或堀坑长十五步。(失坏托处)或复于中行欲。(有此三事)此界坏不。

  答。尽不坏其人云。(应云尽不坏其界。尔人字即界字。亦笔误也。云亦助辞。若亦指人。是佛说法。又指谁耶。亦如上说。下佛自举况不坏所以)假使堀大坑。深广一由旬。(或四十六十八十里。如是深广)界犹不坏。况小小坑(坏)耶(大水天生。堀坑取用。犯戒在人。于界?碍。故俱不坏○尼界可宿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偶尔有事)得比丘尼界里宿不。(二部界别。以远嫌疑及犯事故。恐比丘偶有因缘。不及还于本界。故作此问)。

  答。得。(律中僧差教授比丘尼。不及日没即还。违者犯堕。今言得者。以戒虽遮。缘必开故。故云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内尔(此二句应宜借转倒看为妙。入房之礼重故。宜自裁之。不入不失。缘开无过。故得○共住无衣问第十三)。

  问。(若)僧结界竟。后来僧共住不持衣。(有)失衣不。

  答。不失。(何以不失)当结时。已通三世僧故(或云。结大界时。随结摄衣界故。夫失者。受而不持曰失。三世之中。若前若后。或有本未受持。有何所失。故云不失○不齐结界问。第十四)。

  问。(若)僧不尽集。(结界尽集。知界齐畔。或有三宝事缘。不能齐集。可)得结界不。

  答。若有事(缘不反到者)嘱授(于余比丘。云有某事)得。(若)无事(不齐)不得(僧尽集。可得结界故。无事偷安。懈怠无愧。故所不得○结界年限问第十五)。

  问。(若)一结界得几时。(或当逐年结耶)。

  答。(僧有常在)不限年数。若施主要增地更结耳(不要不必更结。有僧不坏。故不限数。若随增减方便。更结亦得○不解再结问第十六)。

  问。(若)先僧结界。不解而去。(界相犹存)后来僧得于中(重唱)结界不。

  答。得(先僧不解。一宿便坏。既无持法人。后僧得结也。此释前疑。可知○界场多少问第十七)。

  问。(若结大界。僧当尽集。为知界畔故)结界场时。要须集一切僧。为随意多少。

  答。五人以上得。(何以故)以无大界故。众不集。(也)无犯(五人以上小界可宜。大则不可。得越法咎。以上云尽不集不得故○界场遥结问第十八)。

  问。(若)结界场。(五人以上亦听)要须至场上。亦得遥结耶。(身不亲至。但遥作想念而结不)。

  答。要须至场上。乃得结尔(不至不得者。何也。身心不恭。故违佛制。不能成就。故不得。也○相叉结界问第十九)。

  问。(若)二众结界。得互相叉结不。(如两手相叉之状而结不。二众。或僧尼二众。或二处庵院比丘。自有二部众)。

  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耳(彼此相叉。混杂难分。犹恐犯诤。故不得。但共通结者。虽云二众。事同一体故○一界二槌问第二十)。

  问。(界法僧集。须打楗槌。若)一界里得鸣二楗槌不。

  答。得。(或界广大故)但不得二处说戒及以羯磨种种僧事。(僧事不过僧中教诫等。事宜一处。不宜二处。以律云此一住处一说戒故)惟得烧香饮食而已(烧香等事。二处三处。总不论○僧尼共界问第二十一)。

  问。(或有檀越欲供二部僧)大僧得与尼。(二部相邻)通结界不。

  答。得(通结者。要一切僧尼尽集而结。此名四方大界。通亦无过。以顺施主心故○上结界竟。下明岁坐事)。

  问岁坐事品第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2:53|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岁者。律中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岁即生。又七月十五日。是五分法身腊除之日也。今言岁坐之岁。正为坐禅腊满。至七月十六日受岁。得其五分法身之新生。故云岁坐。此经上来发明微细威仪微细因果。与比丘戒。非僧上缘。然而欲生定慧。应须坐禅。故结界已。□之于岁坐事。即下文种种事相。宜为宜止。有所不决。必须问明。使无疑虑。故有此品二十九问答○结坐期限问第一)。

  问。(比丘)夏中几日得结坐。(应更问。几日得受岁略也。结制安居坐禅。各结坐。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此下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四月。皆称夏中者。以西域一年三际春夏冬也。四月日为一时。此当夏分。故云夏中)。

  答。(安居有三)从四月十六日。(为前安居)尽五月十五日。(为后安居)日日可结。(问一日结坐足已。何用多日。多日不定。岂不失于前坐耶)此谓坐初有事难。不得(一日来)结。或(延)五三四日乃至一月。尽不失前坐。(下与前坐人安名)此名三十日结坐一日受岁。(此因后人来结。不免前人同结。故有三十日之名。受岁一月者。因至七月十五日。九旬已满。受岁即行。故止一日。此乃最初一日来者。曰前人。下明最后一日来者。曰后人)后坐人惟得一日结坐。(过了五月十五。更不再结故。下明后人受岁法)过七月十五日有事难。日日可受岁。尽八月十五日。(然而受岁止得七月十五一日。一日可受者。为前坐初事难等。人延迟日子。所以七月十五。九旬未满。不得即受。迟来一日。待一日。直至最后五月十五来者。当至八月十五。始满九旬。方许受岁出期。故下立名曰)此名一日结坐三十日受岁(此为前人受岁。他虽未满。亦在中间同受。故云三十日等。中间有二十八个次第。相续结之。作中安居可知。盖夫此之大意。要知一处安居。四方可聚。此是如来深大慈悲。怋其事难之人。不使失其禅坐之功。特此善权方便耳。学者当知。佛恩难报。于斯可见也○遇缘告出问第二)。

  问。(比丘)结坐(有缘皆开。欲)受七日法。为(当)坐初受。为(是)临行时受。

  答。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不曾料理)亦可临行时受。(下开)夫受七日法。行不满七日还。(或四五六日)后行不复更受。计满七日。乃复更受。若虑忘(失者)亦可日受(此为比丘禅坐之时。或遇种种生善灭恶利益等事。乃至缺衣钵等。必不得已。理须告假。而有常规。少则七日。多则三十九日。故下有三受七日等说。然而律中亦不得专为饮食告出而去。以非法事故。受亦不成。信之律有受法。文云。应具威仪对众白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若受半月等法。方作白二羯磨。纵止一日事。皆须七日法。恐有小事。频频告出。桂安之名。故尔○坐禅受物问第三)。

  问。(比丘)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

  答。不须受(十二物详明根本毗尼律中。下云。三月补治房舍。似亦应受三衣六物。不可缺故。余卧具等。夏热不受亦可。故云不须○不坐得岁问第四)。

  问。(比丘夏中愍物行慈。故应结坐)结坐而不坐。得岁不。

  答。若先不知(有夏)坐(之)法。受岁得。若知(坐法)故违不得(不知者。未晓禅坐工夫。知法者或修止观。或看话头。乃至持咒念佛。返照回光。收摄一心。契悟无生。外当调和四大等事。详明宗教。不可不知。如或不然。虽云结坐。放逸纵情。徒有虚名。总是虚消信施。慎诸○不结不坐问第五)。

  问。(比丘)都不结不坐。受岁得不。

  答。若先不知有结(夏之事。又)。

  不知有坐(禅之)法。(二俱不知)受腊(也)得。有结知。便应向僧(忏)悔。(先总不知。然后一知有结有坐。即当忏悔无咎)若先知法。故违不得(受岁知而故违。得越法罪。忏悔者。忏其先不知之过。可也。知而故犯。忏亦犹难。忏而犯。犯而忏。杀子同葬。教有明文。不可不慎。忏悔之说。随事可知○不结而坐问第六)。

  问。(□□)不结而坐。得岁不。

  答。同上事(同上知不知等。乃坐禅时始到。因结时不在。亦同故违。故曰同上○池流澡浴问第七)。

  问。(比丘)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比丘半月一浴。热时不拘。故问)。

  答。界内尽得。(随其所宜界外不得)若受七日(法)行过水。亦得(受法在外。不越于事。故无所犯○决断不悔问第八)。

  问。(比丘)夏中(是修道之时。或)犯决断不悔。(未向二十僧中出罪)受岁得不。

  答。虽有罪得岁。所以尔者。(何也)故是比丘故(不至犯弃。不失比丘事故。亦得受岁○不和得岁问第九)。

  问。(比丘)受岁不和合(应来者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等。如是不和)得岁不。

  答。要先忏悔。然后受岁。(众僧受岁。和合方成。中间有一犯诤。乃至非法非律等。不如法事。必使他忏悔清净。众可受岁)若其人不悔。(有妨于众。故须)摈出(始)得受。(岁)若不摈出。众当(对其)三谏。过三谏(乃至四谏)不受(语者。是恶性人)犯决断(罪若)过四谏。(以至五谏)犯重。(既耳毕竟何如)若(僧中有)力(量者)能驱逼(他)出界好。(受岁)若其(驱亦)不出。当牢闭着一(空闲)房中。然后受岁。无苦。(无罪也。何以定要如此)以其非复比丘故。(毕竟不出。何如)若恶人多众所不敌。(且不受谏。驱又不出。清众反)当避出界。(他处受岁)若共受(岁必)不得岁。(何也。比丘以和为贵。忏悔为先。若能一忏。无罪不灭。若不忏者。转至犯重。故不能也。例如十人同修净土。一人不净。九人亦不得生故○坐中造福问第十)。

  问。(比丘)夏坐中得为亡师造福不。

  答。得。但不得手自造事(比丘或和尚阇梨等师归逝。当感其携训之德。须造福而酬报之。然而但不得自造。一妨禅坐之功。二亦类于客作故○坐中摇扇问第十一)。

  问。(比丘)夏中得捉扇拂不。

  答。一切毛不得。捉竹扇得(毛扇乃鸡翎鸟羽伤残等物。俱不得捉。竹扇无伤故得。拂者摇也。以扇摇动。使令有风故。当知此是一物。非另指拂子为拂也。前已明故○后坐同起问第十二)。

  问。(夏中)后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不。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3:57|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不得。(后人必待九旬已满。始得。因不满故不得。下开)若(后坐人)先不知(满与不满)已(随前人)受(者)得岁。若知法(知其未满不应)故违不得。(又开一端)若已(有)和合僧。(议通)就受筹而已(亦得下前后例同)若后坐人受岁时。(和僧受筹得者)前坐人亦尔(亦有和僧受筹。似乎不必至满。亦可受岁。然而此等或为有事等。不得已而开之。一二只是坐满方成。功德可知。受筹者。得岁之约。如世间札付之例也○同腊小大问第十三)。

  问。(若)二人(小大二比丘)同(坐夏)腊。小者前坐。(或四月十五坐)大者后坐。(或迟几日乃至五月中坐)前坐者(虽小)已受岁。(日满即受故)后坐者(虽大)未受(岁。因迟几日。待月满始受故)于一月(之)中。何者应大。

  答。先大故大。(大即上大者之大。元指戒大为大。何以故)计本日故(本日即指最初受戒之本日。不说夏中受岁之本日。要知小大者。言戒之前后。非生年之大小。故虽坐腊受岁。在一月之中。已受未受而分前后受戒之本日。还是大者为大。故云先大等也。喻如朝廷序爵乡党序齿之谓也。若只论受岁。不论戒腊。似乎单序爵。而不序齿。岂理也哉。何也。戒腊乃僧家尊??次序之衡。如在家之生年大小等故○不受出界问第十四)。

  问。(比丘)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得坐(岁)不。

  答。忏悔得(欲出受法二利无遗。不受而出。得越法罪。故须忏悔。始得夏坐。要知律规。出必告知于众。或偶失告。必须忏悔可也。不忏悔。罪益深重。律中可见○三受七日问第十五)。

  问。(比丘)夏中一因缘得三受七日不。

  答。言得(比丘若为三宝看病供养大众等缘。或路远事难。日浅则缘不能成。枉劳出入。故佛以慈悲。方便而开之。勿为此言无事闲游。偷安怠惰。失大功德。甚不可也○不坐寄受问第十六)。

  问。(比丘于)夏中不(来结)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前坐界中)寄(托而)住共受岁。(前坐人)得共住共受岁不。(不坐者。即十五等人。如此间结坐时。他或自时言。我某大师处受戒坐岁而来。不必此间结坐。但要寄在于此受岁。何如)。

  答。若及(五月十六)后坐。(众)当(与他)结(后坐。令他后受岁得)若不及后坐不得。(自恃怠惰。与法相违。故下开端)此人若全不知有(结)坐法。(而来者)得(姑)容。(之共受岁)若知有(坐法)故违(强来欲受岁者)不得(何以故。此乃罔尊自大。我慢居懹。纵容他受。亦不得岁故○有事移坐问第十七)。

  问。(比丘)夏中(如法安居而)坐。(或有比丘)若为三宝事。若疾病种种众难(之事。如是所挠。不得在此众中坐)得移(他处)坐不。

  答。得(移)坐。(以坐定制。缘事必开。下立法既移。有何法则)当白众中受三十九日法。(受)三十九日法已。有事便(得)出界(去当择可移之处。到彼处坐守)三十九日法。(上受法。此坐法。令他如法而坐。应上诸缘。故重此句。不然。此句宜衍。下开端。若坐)三十九日满得还。(于本处受岁亦好)一若不得。(一者万一之辞。万一彼处缘事未终。受岁又近。不得还者)亦可(于)彼处受岁。无犯。(下明前移坐受法。此处当设。问云。受法还应坐。初临行耶。答。若坐初受更好)若坐初不受。临行时亦得受。(下明后不必受)若(在所移之处)坐。已满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事者彼处更有事。径行彼处)不须复受(三十九日法。既有事)若不还(本处。在何处受岁)亦得于彼(所移之)处受岁(彼处既可坐禅。亦必有众故亦得。此广上一若不得等句。此章大意。专为有事难者。开端无别○不结不受问第十八)。

  问。(比丘)不结坐。或不受七日(法。越矩游行)已。受腊得不。(夏满为腊。以要为问)。

  答。不知法。已受得腊。(知法故违而受)不得夏。(夏即腊也。七月十五日。是僧腊除也。十六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以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但数夏腊故尔。增辉记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之谓也。下开端。知而不得。毕竟何如)若以夏僧一谏取好。(夏僧即先腊知事。僧应当谏云。大德。欲如法自利。当结坐受法。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不结坐。及不受法也。前后有谏言。皆仿于此。但随事相而改即得。依其所谏。即当忏悔。听取结坐。受法者善。若不依听。亦不取结受等者。应二谏三谏)过三谏(犹更)不取。犯戾语决断。(轻其戒法。失其德业故。若)忏(悔)还取(结受)得。当取时白众。然(后)可得(取结受等忏。先对谏者忏悔。白者或谏师领之对大众忏悔。作白云云。以此观之。结坐受法之事。必不可缺。依规结受。才现正受。正得思之○不受何事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夏满)不(自恣)受岁。犯何事。(夏满自恣释??。灭罪生福。故当受岁。承前而问)。

  答。或一比丘不受岁。众谏使受。一谏(乃)至三(谏)受好。(好者善也。下出其过)若过三(谏至四谏)不受。犯决断。过四(谏)不受。非沙门。(即同俗人。何以故)以不肯受(如来)法故(应犯弃罪可知。坐禅受岁。两不可免。既称比丘。应自勉旃○中后结坐问第二十)。

  问。(比丘)夏坐新受戒人。(或最后来当日受戒。即此)日中后结坐。得(受)岁不。(大似结坐。清晨为正。故有此问)。

  答。(也)得。(受岁)惟后夜不得(似乎初夜犹得。后不得者。一则日属来朝。二则缺于志诚。故云不得。此亦为最后来者。开端无别○忘受可坐问第二十一)。

  问。(比丘)夏中坐忘(忘其所以)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

  答。忆即(忏)悔得。(然而)一坐中不(得)过二三悔。过二三悔不得岁(既悔不应再犯。再犯不名为悔。亦同上文。引喻可知。故云不得忏悔羯磨。依所犯事说即得○屋下受岁问第二十二)。

  问。(比丘)受岁时。若天雨。得(移至)屋不受岁不。

  答。得(依律受岁。应在戒场露地而坐。表夏满之功。超出界外。故以天雨移亦不妨。此临时之方便也○结坐有碍问第二十三)。

  问。(或有比丘)既至某方(安居处所)结坐。(或)有(事难阻)碍不达得进。遥结坐不。(以路途有阻。未及至彼。可在路中遥结。而作前坐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15:28,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