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楼主: 无量香光|查看: 4278|回复: 12

[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27 19:27:50|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续-《●[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十二因缘都是世间流转,那如何消灭流转之因呢?首先要消灭无明、根除无明,这叫“无明尽”。“无明尽”需明因识果,知道厌离生死而求解脱的道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强调由下士道至中士道,再由中士道至上士道,鼓励我们学佛人首先要保持增上生,需修五戒十善;进一步修中士道的出离心;再发菩提心,具足真空之见,为上士道。“无明尽”是中士道的解脱道。
要消灭生死苦就要消灭无明,转无明为明慧,才能解脱生死。这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即从无明尽到老死尽都称“还灭门”。从无明、行、识到生、老、死叫“流转门”。这就是缘觉修的十二因缘。修了十二因缘后,不要执着,有了执着境界就不高了。进一步要修菩萨乘,由小归大,就要有空的精神。“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加“无”字表示不要有所著。
破除声闻对四圣谛的执着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对声闻和菩萨讲的。“苦、集、灭、道”是佛最初在鹿野苑讲的“四圣谛”法。
佛出家未经他父王同意,半夜越城而走。当时只有一个叫车匿的车夫跟随他。出城后,自己削发以表决心。其父王舍不得,便派五大臣跟随他,从苦行林到雪山,五大臣都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后来佛离开雪山在尼莲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的供养(为了继续修行,身体必须恢复。佛法讲借假修真,饮食卧具衣服等还是离不开的)。五大臣认为佛退失了道心,就离开佛去鹿野苑修行。佛成道后,最初就在鹿野苑为五大臣说四谛法,这五大臣即是最初的僧团。
“四圣谛”包括世间、出世间的因果真理,谛即真理。
“苦”是世间的果报,代表世间的一切痛苦现象。“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一百零八苦”等等。“集”代表世间的因,包括惑业。“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现象。“灭”代表涅槃境界,“灭”者,消灭了一切无明烦恼,到了清净解脱的境界,这是出世解脱的果报。“道”是解脱的因、解脱的道路。
如何得到解脱的果报,有种种修行的方法,简单讲有“戒、定、慧”三学,广一点讲有“八正道”,再广一点就有“三十七菩提分”。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称为“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十七菩提分”指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由修这些可得灭谛,证得涅槃。
“四谛”是佛对小乘声闻僧讲的解脱行。佛初说法即三转四谛法。小乘以《阿含经》为主,讲四谛法的有印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二十卷,《大毗婆沙论》,其内容很丰富,是佛教的根本教。声闻依止修行可证得罗汉果。但是小乘境界对“谛有”起执着,要破此执,故说“无苦集灭道”。
破除菩萨对菩提涅槃的执着
“无智亦无得”为明菩萨道。“智”代表般若慧,修般若而不执着般若,要空掉它,对“胜义谛”的执着也要空。因菩萨境界还未到佛果,还不圆满,有所执着,内心就不“空”,心胸也就不够广大。
“如来德相”分为“智德”和“断德”两种。“智德”由智慧证得菩提,“断德”由断烦恼证得涅槃。消除无明证得明慧,即由智慧证得菩提果,是“智德”;消除烦恼使内心清净,得解脱证涅槃,叫“断德”。智德和断德是菩萨必须证的果报。但菩萨大士行,虽修般若而不能执着,遣相去执,才能达到心如太虚,量周沙界。
“以无所得故”,是总的原因。学佛人对世间法“蕴处界”不能执着,要破除妄想分别;二乘人不能对“四谛”、“十二因缘”起执着;菩萨不能对般若(包括六度万行、菩提果)起执着。因此结合我们的修行,修了布施就不要执我在修布施,某人的某东西是我给的,我应如何如何,这样就达不到空的境界,达不到“三轮体空”。修布施如此,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要如此。如果没有“空”的精神,尽管修了六度,功德也是有限量的,说不上不可限量。当然“三轮体空的精神”,并不是否定修行种因,不然因果现象就不成立。
五、明般若果
(一)涅槃果
[经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种悲心
我们学佛不但要求自身觉悟,同时也要本着大悲心、大愿力使众生觉悟,所以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大悲心广度众生。凡能发大菩提心、救度众生的都是菩萨。如文殊菩萨具足大智、普贤菩萨具足大行、地藏菩萨具足大愿、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悲,各有其殊胜功德。有大悲、大愿、大行、大智的就是菩萨,能大利众生,对胎、卵、湿、化等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像对自己儿女一样,以大悲心去救度。
《华严经·入法界品》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普陀山参礼观世音菩萨时,观世音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修大悲心法门,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殊胜功德,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殊胜法门之一。
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悲心,有众生悲、法缘悲、无缘悲。“众生悲”就是视众生如父母,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我们的六亲眷属,我们觉得苦恼须解脱,众生也如此,因此要救度他们。“法缘悲”,即视众生平等,消除一切差别之相,如自他、人我、富贵贫贱之相等。“无缘悲”,修了菩萨行的事业,不执着有能施之人、所施的对象及布施之果,达到“三轮体空”就叫“无缘悲”。大悲与大智相合,即“悲智双运”。观世音菩萨就具足此种功德。我们现在应恭敬供养、礼拜、称念观世音菩萨,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行为行。
学佛人修悲心,首先对生物要做到戒杀,进而放生,爱护众生的生命就不要因好吃专门杀生。学佛人纵不能吃素,也要做到戒杀放生,以此来巩固我们学佛的根本──悲心。其次要敬老怜贫,对自己的父母、师长要恭敬,进而扩展到对一切老年人都恭敬,对一切贫苦人要怜悯、帮助他,这也是巩固我们的大悲心。再次,要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好事、塑佛像、讲经说法等都应见善随喜,修随喜功德,不嫉妒人、不障碍人也是修大悲心。还有就是随顺众生,普贤十大愿里说,“九者恒顺众生”,即以一切力量修布施,满足众生的愿望,众生有疾苦、困难、危险等,能想办法去解救,这就是实际的行动。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27 19:28:5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900 像素,请勿小于 600 像素

[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续-《●[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大悲心是根本,发了菩提心必须以大悲水来滋润、辅助它,这样才能最终圆成正等正觉。因此我们要修大悲心,巩固大悲心,能这样做就是因位菩萨。
五种恐怖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明修涅槃果。菩萨具足大悲大智,依于广大的智慧,内心无挂碍,消灭了烦恼就证涅槃果。众生有业障、烦恼障、异熟障,故处处有挂碍,身心不自在。菩萨由于有真空慧,经过修行能逐步消除三障,离障碍而消灭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挂碍就无恐怖,有恐怖就有多种痛苦逼恼身心,得不到安宁,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恐怖之中。
《杂阿含经》中说恐怖有五种:不活恐怖、恶名恐怖、众中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一是“不活恐怖”,怕自己无穿、无吃、衣食不足、生活困难、难以养活自己而产生恐怖;二是“恶名恐怖”,怕人毁谤、伤名誉,怕自己的名声不好;三是“众中恐怖”,在群众中生活引起的恐怖,因自己才学差、德行差,怕言行有失;四是“死恐怖”,到死时,生死关头生起恐怖;五是“恶趣恐怖”,知道三世因果的人,怕死后堕恶道,堕了恶道的众生是很恐怖的,地狱有八寒八热、刀山剑树之苦,有恐怖就有痛苦,由于痛苦逼恼身心,不得安宁就有挂碍。
执着“常乐我净”为四颠倒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挂碍就无恐怖,也就远离颠倒梦想。所谓“颠倒”就是执着“常、乐、我、净”,无常计常、不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这是大颠倒,称为“四颠倒”。“梦想”是虚妄之想,对一切万法非真计真、非有计有。不起颠倒就可去掉一切执着和妄想分别。菩萨证真后,可远离这些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即达到究竟圆满的涅槃境界,身心都证得解脱、不生不死的境界,无挂无碍自在逍遥的境界。菩萨的涅槃是无住涅槃、实相涅槃,即大涅槃,虽处生死而不为生死所扰。
以上说明菩萨是由修般若波罗蜜多所得的涅槃果报。所以学佛人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具足菩萨之慧。若只求死后趋善道、求无灾无病、求转来世好、求儿孙多福等,这些追求心胸狭小,真正学佛是求解脱,学菩萨自利利他。
(二)菩提果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由修般若慧证的菩提佛果。佛、菩萨离不开般若慧,必须修般若慧才能证得佛果。
“三世诸佛”的“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法分为三大劫,即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大劫中各有千佛出世。我们现在正值贤劫,有释迦牟尼佛出世,将来还有弥勒佛出世。石刻造像里经常塑有三世佛,以迦叶佛、释迦佛、弥勒佛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里的“三世诸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佛。
这一切佛都依于般若波罗蜜多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在因位中广行四摄六度修智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语,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指“无上”;“三藐”是“正等”,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三菩提”是正觉,谓如来之实智,简别不是凡夫外道之邪觉。“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彻底觉悟之义,简称“菩提”,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无上菩提。
三身四智
依唯识讲,佛具有“三身四智”。
三身。“法身”代表真如法性,是佛最高智慧证得的妙觉明心;“报身”代表佛的最高福德智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了很多福德、智慧资粮所达之境界,即福德圆满的境界;“化身”是佛成道后为救度众生所现,是本着悲、愿、行救度众生所现之身。化身又有“应化身”和“变化身”两种。应化身是释迦佛“八相成道”,从诞生至入涅槃所现之身,变化身是随众生根机随类示现之身。
四智。“成所作智”,是转眼耳鼻舌身五识所得之智,可依此为广大众生行度化之事。“妙观察智”是转第六识所得之智,第六意识在众生境界不能微细观察,所见的道理也不正确,转为妙观察智后,能微妙地观察诸法自相、共相以及因果现象。“平等性智”,是由第七末那识转得的智,末那识在凡夫境界处处执着“我”,转识成智后能平等待众生,消除我法二执。“大圆镜智”,是由第八阿赖耶识转得的智,此识在凡夫境界含藏的种子是染污的,被染污所障蔽就像镜子被尘垢遮着一样,不能明照一切。到了转成大圆镜智后,就消除了污垢,纯留清净种子,如太虚能朗照一切,如镜子去了尘垢,把一切照得清清楚楚,这就证得菩提了。
我们学佛,就是要恢复三身四智,若能这样,学佛的功德就算圆满了,这就是最高的佛果。
六、明般若之功德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密咒的含义
这里以咒名经,说明般若的功德。佛教分显密二教。显教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密教讲行持可具足无上的威力和功德。所谓修密,设坛作法、手结印、口诵咒、意观想,这中间有很大的威力和功德。显密二教互不相离,即“显密圆融”。持咒要知其意义,还要体会其精神。
“咒”印度语为“陀罗尼”,汉译“总持”,总摄教理善法和功德,具足此威力。咒多为密教修的,是佛的心印。佛成道后,有些道理不能以语言显示,就以咒之音声代表这最高的道理,此功德和威力能使修般若的人具备无我的空慧。要做到无我,就要按照佛所说的法门修行。
这是个很有威力的咒子。玄奘大师去印度求学就是用《心经》和观世音菩萨圣号两大法宝,就表明了该经咒的威力和功德。
念心经等于念咒
佛最后说,你们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者具有无限的威力,能成菩萨,能毁灭一切业障、妖魔鬼怪。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27 19:29:56|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续-《●[般若]心经讲记(惟贤法师)》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是大明咒”,是从智慧方面讲的,超过了声闻、独觉,证得了人我、法我二空,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六祖大师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心经》注重讲般若慧,念此经就像大明咒一样,可消除愚痴,增长智慧,由智慧证得菩提。
“是无上咒”,无上者菩萨之境界,超过了声闻、独觉,证得了我法二空,消除了人法二我的境界,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故称无上。
“是无等等咒”,这是形容佛,由般若证得佛果。佛是不能以“等”来类比的,在世出世法中,是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故称“无等”,而在佛位平等平等,故又称“等”,合起来“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够解除一切忧悲苦恼,经文第一句“度一切苦厄”,即说不但自己能出离痛苦,而且还要解救众生的痛苦,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般若的功德力。
你们能念此《心经》就等于念了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是真实不虚的。佛说法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的五戒中有一条就是不诳语。佛说法是真实不虚,所以世间好语佛说尽,这是佛自证的境界,是真实不虚的。
七、以咒作结,赞颂般若之功德
[经文]“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以咒作结语,赞叹“般若波罗蜜”之无边功德。此咒语是梵语之音译,表示对这部心经所阐扬之法义的总持。
学佛注重修心,消除虚妄心,恢复真心。这部《心经》就是《大般若经》之精髓、般若空宗之精要。你们能够听此经是很有因缘的,听讲经、吃斋、念佛、拜佛、参加七天拜忏,功德很大。能从第一天坚持到今天,生活也不像在家那么舒适,为了求忏悔、拜佛、消业障,这种精神很值得赞叹。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15:05,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