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楼主: 无量香光|查看: 4055|回复: 25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复制链接]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2:49|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十善业道经(终)

  No. 1123-7 佛说戒消灾经(出明藏初字函)

  吴 月支优婆塞 支谦 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有一县皆奉行佛五戒十善。一县界无酿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行。父母语其子言。汝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受戒而行。到他国。见故同学亲友。相得欢喜。归。出蒲萄酒。欲共饮之。辞曰。吾国土奉佛五戒。无敢犯者。饮酒后生。为人愚痴。不值见佛。且辞亲行。父母相戒。以酒蒸仍。违教犯戒。罪莫大也。知识区区。别久会同。心虽喜悦。不宜使吾犯戒。违亲教也。主人言。吾与卿同师。恩则兄弟。吾亲则是子亲。父母相饮。岂可违之。若吾在卿家。必顺子亲。事不获已。乃听饮之。醉卧三日。醒悟。心悔惧怖。事讫还家。具首于亲。父母报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乱法之渐。非孝子也。无得说之。为国作先。便以所得物。逐令出国。无宜留此。子以犯戒。为亲所逐。乃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所事三鬼神。能作人现。对面饮食。与人语言。主人事之。积年疲劳。居财空尽。而家疾病。死丧不绝。患厌此鬼。私共论之。鬼知人意而患苦之。鬼自相共议。此人财产空讫。正为吾人耳。未曾有益。令相厌患。宜求珍宝。以施与之。令其心悦。便行盗他方国主库藏好宝。积置园中。报言。汝事吾历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饶富。此乃快乎。主人言。受大神恩。鬼曰。汝园中有金银。可往取之。方有大福。令得汝愿。主人欣然入园。见物奇异。负挟归舍。辞谢受恩。明日欲设饮食。愿屈顾下。施设肴馔皆办。鬼神来诣门。见舍卫国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请还。今设微供。皆已办具。大神既已下顾。委去何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还归。坐自思惟。吾舍之中。无有异人。正有此人耳。即出言语。供设所有。极相娱乐。饮食已竟。因问之曰。卿有何功德。于世有此。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尚余四戒。故为天神所见营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言。吾虽事此神。久患厌之。今欲奉持佛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十善。一心精进。不敢懈怠。问佛所在。可得见不。客曰。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中。往立可见。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立一女人端正。是啖人鬼妇也。男子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人寄一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问曰。用何等故。将有意乎。女人报曰。吾已语卿。用复问为。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完佛四戒。我神尚为畏之乃尔。我已受三自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所啖人。骸骨狼籍。衣毛为起。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国。家居衣食。极快足用。空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卫国。未睹奇妙。反见骸骨纵横。恶意更生。自念不如还彼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不亦乐乎。即时回还至亭所。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谓男子。何复还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方来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心更迷惑。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自归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无复护之。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闻人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啖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乡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尊客宿。令吾见逐。瓮中男子。逾益恐怖。不复识三自归意。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闻默喜。因问其夫。佛戒云何。悉所奉持。鬼言。我大饥极。急以肉来。不得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说之。我当与卿肉。鬼类贪残。欲食无止。妇迫问之。因便为说三自归五种戒。一曰慈仁不杀。二曰清信不盗。三曰守贞不淫。四曰口无妄言。五曰孝顺不醉。鬼初说一戒时。妇辄受之。五戒心执口诵。男子于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帝释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选善神五十人。拥护两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男子昨何以回还。答曰。吾见新久死人。骸骨纵横。恐畏故屈还耳。妇言。骨是吾所弃者也。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取吾作妻。悲穷无诉。今蒙仁恩。得闻佛戒。得离此鬼。妇言。贤者。今欲到何所。男子报言。吾欲到舍卫国见佛。妇言。善哉。吾置本国及父母。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者。从何所来。欲到何所。答曰。吾等从佛所来。问言。卿等已得见佛。何为复去。报言。佛曰说经。意中罔罔。故尚不解。今还本国。两贤者具说本末。以鬼畏戒。高行之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佛遥见之则笑。口中五色光出。阿难长跪。佛不妄笑。将有所说。佛语阿难。汝见是四百九十八人还不。对曰。见之。佛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五百人至佛所。前为佛作礼。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道。佛言。犯酒戒者。则是客舍主人。与此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也。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尔乃解耳。佛说经竟。诸比邱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戒消灾经(终)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3:52|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原集消灾经。蕅祖有略释一卷。今节录其五重元义。以明大意也。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也。经虽止列五戒。义实无量。以沙弥。比邱。菩萨戒等。皆以五戒为根本故。定共。道共。摄善。摄生。皆从五戒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远去。况十戒乃至摄生戒耶。灾即二种一者外灾。主人所事三鬼神。及亭中啖人鬼是也二者内灾。四百九十八人。闻佛说经。意中罔罔者是也若信归戒之德。则一切皆消。故名戒消灾也△三印为体者。无常无我二印。印于生死。寂灭一印。印于涅槃。以诸法无常。故福祸靡定。以诸法无我。故善恶随意转变。以达此无常无我。故心开意解。悟寂灭理。证阿罗汉也△依止真善师友为宗者。如一县奉行戒善。即是佛为师也。以大姓家子饮酒醉卧。即是违师友教。故有逐出之灾。谨守四戒。尚不忘师友德故致三神之畏。主人赖此客为师友。秉归戒而求见佛。四百九十八人。赖二人为师友。再见佛而证道果。故云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故有明师良友。当尽心依止也△消灾证果为用者。依持戒力。能消外灾。依定共道共力。能消内灾。内外灾消。道果自成也△酪味为教相者。且约当分。属生灭四谛法门。鬼神等灾是苦谛。迷惑不信是集谛。归戒十善是道谛。得阿罗汉是灭谛。若约开显。则同属无上醍醐。若约秘密及不定教。则置毒酪中。即能杀人。节录元义竟。原集更作四番解释经文。第一就事解释。第二约理解释。第三约无量因缘释。第四约圆顿观心释。具载原集。兹不录。

  No. 1123-8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同上初字函)

  宋元嘉年天竺三藏 求那?摩 译

  明  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笺要

  杀戒第一(按杀戒第一四字。论文义次第。应在后文。愿乐欲闻之后。佛告诸比邱之前。而原本乃列于此。或译人偶不及检。今不敢擅改。特为注明。庶阅诵时。头绪清楚)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邱。比邱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迦维罗卫。中天竺国之名。即世尊生处也。净饭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讵可忽哉。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上契佛意。下契群机。故再叹善哉也。憍昙即瞿昙是王之姓。西国以称姓为敬故。受持不犯。则当成佛。犯而不悔。则堕三涂。五戒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过也。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答。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犯而悔者。不堕三涂。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理须各就当戒委明。未可一言尽也。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佛以是因缘。告诸比邱。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诸比邱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问。比邱律仪。是大僧法。所以不许俗闻。今五戒相。是优婆塞所学。何故不向王说。乃待王去之后。以是因缘告比邱耶。答。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邱僧中结者。正以比邱为七众中尊。佛法藉僧宝而立。故云佛灭度后。诸尼应从大僧而学戒法。夫尼戒尚属比邱况五戒而不属。比邱耶。故今向比邱僧说此五戒。正欲令优婆塞。转从比邱学也。

  佛告诸比邱。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杀戒以五缘成不可悔。一是人(谓所杀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谓意在杀人)。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杀心而兴方便。故夺彼命时。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之时。说三归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忏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亦不得受沙弥戒。及比邱戒。亦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许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尔时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非内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镴段。铅锡段。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镴段。铅锡段。木段。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三种亦皆杀法。所谓兴方便也。手足身分。是凡情之所执受。故名内色。木瓦石等。是凡情所不执受。名非内色。有处亦名外色。用彼内色。捉彼外色。故为双用内非内色也。因此方便而死。不论即死后死。总是遂其杀心。故从前人命断之时。结成不可悔罪。后不因死。则但有兴杀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杀心。故戒体尚未曾失。犹可殷勤悔除。名为中可悔罪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4:55|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着眼耳鼻身上疮中。若着诸食中。若被蓐中。车舆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以毒药为杀方便也。既不用手足等。又不用木石刀杖等。故云不以内非内色。而前人命断是同。则不可悔罪亦同。

  复有作无烟火坑杀他。核杀。??杀。作阱杀。拨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着水中火中。推着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者。木槛诈取也。拨者。弩石也)。

  此更广标种种杀方便也。核??及拨。皆是杀具。毗陀罗即起尸咒术。下文自释。余并可知。

  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从人边得方便罪。不从非人边得杀罪也。以于非人。无杀心故)。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下字恐误。准一切律部。亦是中罪。亦从人边得方便罪。不从畜生边得杀罪也。以于畜生。无杀心故)。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非人谓诸天。修罗。鬼神。载道义弱。故杀之者。戒体未失。犹可悔除也)。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亦皆从非人边得方便罪。不从人及畜生得杀罪。以于人及畜生。本无杀心故)。若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畜生较诸天鬼神更劣。故杀之者。罪又稍轻)。若人堕死。若非人堕死。皆犯下罪可悔(还从畜生边得方便罪也)。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人死者。犯不可悔罪。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无烟火坑杀也。

  此广释无烟火坑杀他。以例核杀。??杀。作阱杀。拨杀。无不尔也。问。一切有命。不得故杀。杀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杀天龙鬼神。仅结中罪。杀畜生。仅结下罪。犹不失戒。不至堕落耶。答。凡论失戒。须破根本四重。所谓杀人。盗五钱。邪淫。大妄语。此四重中。随犯一种。决非作法之所能忏。至如杀非人畜生等。性罪虽重。而于违无作罪。犹为稍轻。今云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违无作罪。免堕三涂。非谓并除性罪也。杀一命者。必偿一命。故杀者。固当故偿。误杀者。亦须误偿。纵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顶经云。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佛制杀戒。良由于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断轮回。设复偶犯。至心忏悔。永不复造。亦可免堕三涂。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设不念佛求生净土。何由永脱酬偿之苦哉。

  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着衣。令手持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咒术。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咒师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罪。是名毗陀罗杀也。半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咒铁人令起。水洒着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读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诸天神所护。若咒师所救解。不成死者。是罪中可悔。是名半毗陀罗杀。断命者。二十九日。牛屎涂地。以酒食着中。然火已。寻便着。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着中。画作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相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着中。以针刺衣角头。寻还?出。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是名断命。若用种种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三种咒术断命。并名厌祷杀。皆毗陀罗之类也。

  又复堕胎者。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眼泪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罪。若胎死者。是罪可悔(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不于胎边得罪。以无杀胎心故)。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仍于胎得方便罪也)。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按腹者。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者。犯不可悔罪。余犯。同如上说。

  加罗逻。或云歌罗逻。或云羯逻蓝。此翻凝滑。又翻杂秽。状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5:58|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侩。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瘥。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此三种赞叹杀。皆广标中所无。然并如文可知。

  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七种。指广标中核。??。阱。拨。及推着水中。火中。坑中也。

  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结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结重。今三句皆结重也。以理酌之。祇应二句结重耳。谓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余四句结可悔。谓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着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此结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准余律部。若作此议论时。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觅药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不于非母边得罪。以是误杀。本无杀心故也)。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亦于非母得方便罪。不于母边得杀罪也)。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但于人边得方便罪)。若居士。作方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但于非人得方便罪)。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当未死前。仅犯方便罪。当其死时。戒体随尽。故后有死者。彼则不犯破戒重罪也)。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

  此亦须六句分别。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罪(亦应六句分别。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寻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余如上说(若杀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六句分别。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本无杀心故也。但犯戏笑打他之罪)。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见粪而捉如旃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乃名为狂。更有心乱。痛恼所缠。二病亦尔)。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有虫想。用者亦犯。

  此亦应六句分别。一。有虫有虫想。二。有虫。有虫疑。二句结根本小可悔罪。三。无虫。有虫想。四。无虫。无虫疑。二句结方便小可悔罪。五。有虫。无虫想。六。无虫。无虫想。二句无犯。今言有虫无虫想亦犯者。欲人谛审观察。不可辄尔轻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本无有杀心故)。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险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虽无杀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痈疮既熟。理应被故)。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不应便是小可悔罪)。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初唤无罪。第二唤犯中罪也)。

  盗戒第二

  佛告诸比邱。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7:01|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盗戒以六缘成不可悔。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盗心。四。兴方便取。五。直五钱(西域一大钱。直此方十六小钱。五钱则是八十小钱律摄云。五磨洒。每一磨洒。八十贝齿。则是四百贝齿。滇南用贝齿五个。准银一厘。亦是八分银子耳)。六。离本处。今云取他重物。即是他物。他物想。直五钱之三缘。用心。即是盗心。用身。即是兴方便取。离本处。即第六缘。六缘具足。失无作戒体也。

  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举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遣使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

  此三种取。皆辨所兴方便不同。同以六缘成重也。

  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五者受寄取。

  此五种取。亦是方便不同。同以六缘成重也。

  重物者。若五钱。若直五钱物。犯不可悔。

  此正释五钱以上。皆名为重物也。不论何物。但使本处价直八分银子。取离处时。即犯不可悔罪。

  若居士。知他有五宝。若似五宝。以偷心选择。而未离处。犯可悔罪(未具六缘。得方便罪)。若选择已。取离本处。直五钱者。犯不可悔(已具六缘。便失戒体。不论受用与不受用)。

  五宝即五金。所谓金银铜铁锡也。似者。像也。以金银等作诸器具。名为似宝。若未成器诸金银等。名为生宝。故云生像金银宝物。谓一者生金银宝物。二者像金银宝物也。或云七宝准例可知。

  离本处者若织物。异绳名异处。若皮若衣。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若衣皮床。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若毛蓐者。不重毛名一处。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是名诸处。居士为他担物。以盗心移左肩着右肩。右手着左手。如是身分。名为异处。车则轮轴衡轭。船则两舷前后。屋则梁栋椽桷。四隅及奥。皆名异处。以盗心移物着诸异处者。皆犯不可悔。

  且如毛蓐。自物放一重上。他物放二重上。或自物放一色上。他物放异色上。今取他物。离彼二重。置一重中。离彼异色。置一色中。则令他人生失物想。故为离处。而具六缘。更犯不可悔也。左肩右肩等。例皆如是。若无盗心。则虽左右数移。岂有罪哉。

  衡。辕前横木。所以驾马。轭。辕前横木。所以驾牛。舷。音弦。船之边也。负栋曰梁。屋脊曰栋。椽桷。音传角。皆屋椽也。

  盗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随水流下。居士以盗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盗心捉木令住。后流至前际(即名离处)及以盗心沉着水底(亦名离处)若举离水时(亦名离处)皆犯不可悔。复次。有主池中养鸟。居士以盗心按着。池水中者。犯可悔罪(未离彼处故)若举离池水。犯不可悔(离彼处故)。若人家养鸟。飞入野池。以盗心举离水(是为离处)。及沉着水底(亦名离处)皆犯不可悔。又有居士内外庄严之具。在楼观上。诸有主鸟衔此物去。以盗心夺此鸟者。犯不可悔。(具六缘故)若见鸟衔宝而飞。以盗心遥待之时。犯中可悔。(方便罪也)若以咒力。令鸟随意所欲至处。犯不可悔(具六缘故)。若至余处。犯中可悔(亦方便罪)。若有野鸟衔宝而去。居士以盗心夺野鸟取。犯中可悔(虽非有主物从盗心结罪)。待野鸟时。犯小可悔。又诸野鸟衔宝而去。诸有主鸟夺野鸟取。居士以盗心夺有主鸟取。犯不可悔(具六缘故。从鸟主边得罪)。若待鸟时。犯中可悔(是方便罪)。余如上说。又有主鸟衔宝物去。为野鸟所夺(是无主也)。居士以盗心夺野鸟取。犯中可悔(亦从盗心结罪)。若待鸟时。亦犯中可悔(准上应小可悔。中字恐误。不则上亦应云中可悔也)。余亦如上。若居士蒲博。以盗心转齿胜他得五钱者。犯不可悔。

  赙钱为戏。名摴蒲。双陆戏。名六博。赌赙家所用马子。及围棋子象棋子。骰子之类。皆名为齿。转齿者。偷棋换着乃至用药骰子等也。准优婆塞戒经。及梵网经。则蒲博等事。亦犯轻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转齿胜他。全是盗心。故犯重也。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8:04|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若有居士。以盗心偷舍利。犯中可悔(不可计价直故)。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者。为犯。若居士以盗心取经卷。犯不可悔。计直轻重(所盗经卷。若直五钱以上。则不可悔。若减五钱。中可悔也)。夫盗田者。有二因缘。夺他田地。一者相言(即告状讼于官府也)。二者作相(即立标示界限相也)。若居士为地故。言他得胜。若作异相。过分得地。直五钱者。犯不可悔。有诸居士。应输估税而不输。至五钱者。犯不可悔。复有居士。至关税处。语诸居士。汝为我过此物。与汝半税为持过者。违税五钱。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异道。使令失税物。直五钱。犯中可悔。若税处有贼。及恶兽。或饥饿。故示异道。令免斯害。不犯。又有居士。与贼共谋。破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钱者。犯不可悔。盗无足众生者。蛭虫(蛭。音质。水虫也)于投罗虫等(未见翻译)。人取举着。器中。居士从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选择如上。盗二足三足众生者。人及鹅雁鹦鹉鸟等。是诸鸟在笼禁中。若盗心取者。犯不可悔。余如上说。盗人有二种。一者担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盗心。担人着肩上。人两足离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过二双步。犯不可悔。余皆如上说。盗四足者。象马牛羊也。人以绳系着一处。以盗心牵将。过四双步。犯不可悔。若在一处卧。以盗心驱起。过四双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墙壁篱障内。以盗心驱出。过群四双步者。犯不可悔。余如上说。若在外放之。居士以为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时。我当盗取。发念之机。犯中可悔。若杀者。自同杀罪。杀已。取五钱肉。犯不可悔。复有七种。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轻物(四钱以下)。犯中可悔。又有七种。一者己想(谓是己物)。二者同意(素相亲厚。闻我用时。其心欢喜)。三者暂用(不久即还本主)。四者谓无主(不知此物有人摄属)。五狂。六心乱。七病坏心。此七者取物。无犯。有一居士。种植萝卜。又有一人。来至园所。语居士言。与我萝卜。居士问言。汝有价耶。为当直索。答言。我无价也。居士曰。若须萝卜。当持价来。我若但与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与成耶。主曰。吾岂得与汝。客便以咒术。令菜干枯。回自生疑。将无犯不可悔耶。往决如来。佛言。计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茎叶华实。皆与根同。有一人。在祇洹间耕垦脱衣着田一面。时有居士。四望无人。便持衣去。时耕者遥见。语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闻。犹谓无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随后捉之。语居士言。汝法应不与取耶。居士答言。我谓无主。故取之耳。岂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将无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咨质此事。佛知故问。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谓言无主。佛言无犯。自今以后。取物者。善加筹量。或自有物。虽无人守。而实有主者耶。若发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者。犯中可悔。取而满五钱。犯不可悔。

  欲偷未取。下可悔远方便也。取而未离处。中可悔。近方便也。文缺略。不满五钱。中可悔。未失戒也。满五钱。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须取相忏。例如杀戒中说。所有世间性罪。偿足自停。较杀业稍轻耳。

  淫戒第三

  佛告诸比邱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

  于欲境界安立名言。名为欲想。于欲境界忽起寻求。名为欲觉。由欲不遂。而起于恚。欲之与恚。同依于痴。三毒既具。则为一切结缚根本。违清净行。能招此世他世苦报。故名不净恶业也。

  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远方便也)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近方便也)。

  淫戒以三缘成不可悔。一淫心。谓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不同热铁入身。臭尸系颈等。二是道。谓下文所明三处。三事遂。谓入如胡麻许。即失戒也。

  若优婆塞。婢使已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婢使未配嫁。则未有他主。若欲摄受。便应如法。以礼定名。为妾为妻。皆无不可。若非道行淫。坏其节操致使此女。丧德失贞。故虽不失戒体。而后报罪重。所谓损阴德者。幽冥所深恶也。

  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谓一日一夜八关戒斋)。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弟子净戒人。谓比邱比邱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亦不得犯。犯者。同名破他梵行。问。犯他净行。固名重难。设有反被受戒人所诱者。是遮难否。或不知误犯。后乃悔恨。诚心发露。许受五戒。及出家否。答。若知彼已受戒。便不应妄从其诱。然既被诱。罪必稍减。不知误犯。理亦应然。但忏悔之方。决非轻易。应须请问威德重望。深明律学者。乃能灭此罪耳。

  佛告诸比邱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19:09|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此结示净戒不可亏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故。以此戒法。师师相授。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若或自破梵行。或复破他梵行。则是。破坏如来法身。故较破坏生身舍利塔罪。为尤重也。伊罗龙王。具云伊罗?罗。亦云伊罗钵。伊罗。树名。此云臭气?罗。此云极。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邱不过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忏悔。遂致头上生此臭树。苦毒无量。况杀盗淫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杀盗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犹未肯犯。独此淫戒。人最易犯。故偏于此而结示也。然犯戒之罪。既有重于坏塔。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妄语戒第四

  佛告诸比邱吾以种种诃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罗汉(断三界烦恼尽)。向罗汉者(断无色界思惑将尽)。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断欲界烦恼尽)。斯陀含(断欲界六品惑)。若须陀洹(断见惑尽)。乃至尚须陀洹(世第一后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若得初禅(离生喜乐。五。支功德相应)。第二禅(定生喜乐。四支功德相应)。第三禅(离喜妙乐。五。支功德相应)。第四禅(舍念清净。四支功德相应)。若得慈悲。喜。舍。无量心。若得四无色定(所谓)。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此云遣来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观。乃佛法二甘露门。但应修习。不应云得)。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疾鬼)。薜荔(亦云闭丽多。此翻祖父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鸠盘茶(瓮形厌魅鬼)。罗刹(可畏鬼)。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此大妄语。以五缘成不可悔。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诳心。四。说重具。即罗汉乃至罗刹来到我所等。五。前人领解。若向聋人。痴人。不解语人说。及向非人。畜生等说。并属中可悔罪也。

  若本欲言罗汉。误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说(未遂本心故也)。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后。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乃至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者。犯中可悔(准十诵律。未得外凡别总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净。妄言恃戒清净。未曾读诵经典。妄言读诵等。并犯中可悔罪)。若优婆塞实闻而言不闻。实见而言不见。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妄语。皆犯可悔(更有两舌。恶口。绮语。并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谓无性罪也)。若发心欲妄语。未言者。犯下可悔(远方便也)。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或误说或说不了了。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乱。不觉语者。无犯。

  酒戒第五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20:11|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佛在支提国。?陀罗婆提邑(未见翻译)。是处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未见翻译)。凶暴恶害。无人得到其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无能近者。乃至诸鸟。不得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长老莎伽陀(或云槃陀伽。或云般陀。此翻小路边生。又翻继道。往昔悭法。又喜饮酒。今生愚钝。一百日中。不诵一偈。佛令调息。证阿罗汉)。游行支提国。渐到跋陀罗婆提。过是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人民鸟兽。不得到其住处。秋谷熟时。破灭诸谷。闻已。乞食讫。到庵婆罗提陀龙住处。泉鸟树下。敷坐具。大坐。龙闻衣气。即发瞋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雨雹作释俱饼。髓饼。波波罗饼。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即变作种种欢喜丸饼。龙复雨弓箭刀稍。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此云青莲)。波头摩华(此云红莲)。拘牟陀华(此云黄莲)。时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缨络。薝卜华缨络。婆师华缨络。阿提目多伽华缨络。(薝卜。此云黄华。婆师。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或翻龙甜华)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如是现德已。不能胜故。即失威力光明。长老莎伽陀。知龙势力已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心即大惊。怖畏毛竖。合掌向长老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言。我从今归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其所。秋谷熟时不复伤破。如是名声。流布诸国。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诸人及鸟兽。得到龙宫。秋谷熟时。不复破伤。因长老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长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为办名苏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门啖是名苏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是莎伽陀不看。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革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尔时佛与阿难(此云欢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时生。为佛侍者。又翻庆喜。又翻无染)。游行到是处佛见是比邱。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坐床。办水。集僧。阿难受教。即敷坐床办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邱。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土。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闻者。言闻。世尊。佛。语比邱。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人。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邱。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醋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麹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滴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醋。谓味酸也。但是饮之能醉。不论味酸味甜。皆悉犯罪。麹者。作酒之药。滴糟者。即今烧酒。酒淀者。淀(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浆等变熟之后。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为防过故。与前四根本戒同制。三缘成犯。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谓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八口。咽咽结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问。原集以归戒汇释。置此经后。今何附前耶。答。原集简略。顺便附此。今广集周足。当置在前。盖三归五戒。佛初成道。即有耶输伽之父母。最初为归戒之优婆塞优婆夷。时有比邱。与优婆塞夷三众。尚无比邱尼。沙弥。沙弥尼之三众。至此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六众弟子已全。况净饭王之请。如来之说。秪明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便无疑惑。未曾问答三归之义。故归戒汇释。宜在前也。又问。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六斋日加受八戒。在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之内。亦即梵网。不敬好时之戒。今何故在此经后耶。答。佛制持八关斋戒。不拘白衣近事。大乘小乘。但于斋日。佛圣诞日。父母尊长生死日。自生日。作诸念诵功德日。皆应持八关斋戒。所谓斋者。过午不食而为斋体。八支闭恶。以助成斋。良由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缘。无如饮食。但白衣近事。不能永舍眷属。所以终身五戒。但除邪淫。若受八关斋戒。唯制一日一夜者。严禁过午之食。及淫欲之念。大智度论云。于六斋日。定受八戒。修积福德者。是日恶鬼逐人。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但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语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以此功德。非特远离灾横。实能成就出世涅槃。又提谓经中。明八王日受八戒。所云八王者。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所以受戒。凡斋戒日。不得鞭打众生。不得身口作不威仪事。见下威仪经说。不得起贪欲。瞋恚。烦恼等邪觉。更须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虽不破斋戒。而斋戒不清净。具见斋经。说此经有科注一卷。今节录。

  No. 1123-9 佛说斋经(出明藏缘字函即中阿含持斋经)

  吴 优婆塞 支谦 译经

  明 蕅益沙门 智旭 注

  古杭优婆塞 陈熙愿 节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21:14|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按近事第七轻戒。每月六斋日。在家二众。俱应受斋。凡受斋法。或至僧伽蓝中。或请一师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又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又西域。不拘近事白衣。凡修念诵功德。皆持八关斋戒。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彩衣。在家常服。既无妨于八支。故不特制坏色。若已受菩萨近事戒。畜无缝三衣者。于受斋日。应得着之。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依爱。同于牧牛。依见。同于尼犍。除爱见而修八支五念。名为佛法。

  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种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

  喻此日虽从佛法受斋。而不持心八支。不习学五念。乃悬想次日五欲。犹如牧牛者。悬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愿未来人天受乐。皆如牧牛。不得出世大福。繇无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结判云。非大明也。

  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尼犍。此云离系。外道之名。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诸神拜。不知归向三宝也。不敢为恶。虽不遍列八支。大意与佛戒相似。不名有家。彼我无亲。亦与佛戒略同。而仅称尼犍斋者。非但为其不知归凭三宝。良以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故也。贵文者。致饰于外。以图悦人耳目。贱质者。不知真修实诣。反本还源也。直念真如。名为正心。不脱见网。名无正心。见惑既纡。爱习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今虽归凭三宝。而不图出要。仍复贵文贱质。当知同彼外道尼犍。以例推之。受戒者。贵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诸业。未必微细清净。演教者。贵彰宏法之名。而修证要途。未必精彻明了。参禅者。贵彰机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穷源极底。修忏者。贵彰音声仪式之名。而事戒理观。未必深谙力行。皆尼犍流类耳。

  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

  道弟子。谓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从但三归。至菩萨戒。在家二众。俱得此名。月六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视世间之日。受斋修福。功倍余时。不言年三长斋月者。月斋稍难。容可随力。日斋最易。尤应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亦应受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华歌儛为二。则第九不非时。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或问。为善去恶。理应相续。何以但制六日。待天神巡视而后修善。答。受六斋者。非谓平日便可为恶也。大戒。五戒。秉之终身。八关戒斋。加于六日。譬如列国诸侯。平日何尝不修政布德。士农工贾。平日何尝不勤职务业。迨夫巡狩省试之期。亦必倍加警饬。故梵网有不敬好时之戒。当知此为菩萨增上功德。亦为近事种出世因。下乃旁为一辈多罪众生。虽不能相续修善。亦使之暂离恶业。倘驯而致之。萌孽渐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为牛山美木耶。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尽一日夜。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持心如真人者。阿罗汉。翻无著。亦翻不生。亦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圣果。而持心如之也。慈念众生。念欲利安等。明行善。不得贼害。莫复为杀等。明止善。止行二善。名为诸佛清净之戒。今以一心而修习之。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不望句。即行论止。谓与时。无有望今报后报心也。欢喜四句。是却悭心。不望与句。是却贪心。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淫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不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梵行者。四禅四等也。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妄语意。总标永离四过。思念至诚。即无未得言得诸愆。安定。即不绮语。徐言。即不恶口。不为伪诈。即不两舌。心口相应。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不饮酒句。总标离众失也。醉及迷乱等。皆饮酒必招之过。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着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儛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色。声。香。触等尘。乃六情诸根所安。故云无求安意。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高广严饰。名为好床。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中日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以时受食。顺诸佛法。资身办道。身无病苦。心得安闲。离舌端贪嗜之过。无数数营理之烦。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无所需。隐示第一义趣。又根尘相对。皆有食义。如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等。若堕聪除明。便成断灭见网。若寻声逐色。又复流浪爱河。今云时食。则但缘现量。复云少食。则无所贪求○大论。明头陀食有五。第三中后不饮浆。第五节量食。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0-12 13:22:17|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60册No.1123在家律要广集

续-《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摘自《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3 在家律要广集》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

  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信好。

  梵语多陀阿伽度。此翻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中道回出二谛。故无来去。证于中道。以此度生为如来。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至真。为世福田。故名应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今翻等正觉。等即遍义。具明差别法门。名之为等。深知无差别性。名之为正。等知二谛。正知中谛。为等正觉。又真不异俗。故等。俗不异真。故正。具足三明。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为善逝。即三有而不着三有。故为善逝又三种国土。无非寂光。为善逝。世间父。亦名世间解。自己。解脱。能解世间。如长者自出火宅。能令诸子出火宅也。位极妙觉更无过者。名无上士。经法御。亦名调御丈夫。具丈夫法。能说经调御众生也。说十二部经。诠无量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六道以天人为胜。又三乘圣众。皆在人道天中。佛为天人师范。即九界同秉教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号曰佛。不言世尊者。十号具足。即是世间最尊。举别而略总也。念法门。能除愚痴。念实相。能除恶意。念相好。能除怒习。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乐佛业。即是行善。以如来十号。能生世出世间种种善根。又十号威德。能令闻者。破狭劣心。破轻慢心。敬仰畏惮。不敢萌于恶意。麻油澡豆。除秽之物。喻念慧为除惑之具。依于一体三宝。而有住持三宝。于三宝中。佛宝最尊。喻之以头。垢浊既除。头则清净。念佛功成。佛性显现矣。

  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佛法无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终修证途辙。故独举之。分为七科。一。四念处。谓身。受。心。法。为所观境。(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为四念处)二。四正勤。谓繇念处观。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除灭。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希向慕乐彼法为欲。一心正住彼境为念。修习精进无间为进。思维心不驰散为慧。所愿皆得。为如意足)。于中思维则定。思维则断。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一信根。信于正道。二。精进根。勤求不息。三。念根。一心观想。四。定根。一心寂定。五。慧根内性自照)。成无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谓信等增长。能破五障(信力遮烦恼。进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六。七觉支。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调摄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见道(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当念使定慧均平。择。进。喜。属慧。安。定舍。属定)。七。八正道。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安隐在道中行(不依偏邪而行。名为正道。正命者。乞食自活。离邪命食也)。此三十七品。能运载三土众生。到三涅槃。故为三世间明。所应具足不毁。思念勿忘也(三涅槃。一。性净涅槃。单约性言。二。圆净涅槃。智极惑尽。三。方便净涅槃。此生非生。心常寂灭。此灭非灭。应用常兴)。受斋则以法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净。幻成三惑垢浊。垢浊既除。法身显矣。

  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律中明僧有四种。一。无惭僧。谓破戒者。二。哑羊僧。虽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净僧。谓内外七贤。及持戒凡夫。四。真实僧。谓四双八辈。今令念真实僧也。恭敬约意。亲近约身。受教约口。十六心满。初登圣位。名得沟港。犹云预流。即须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沟港证者。谓无间必当证沟港道。即须陀洹向。断欲界思六品。名得频来。犹云一往一来。即斯陀含果。断五品时。名受频来证者。即斯陀含向。断欲界九品思尽。名得不还。犹云不来。即阿那含果。断八品时。名受不还证者。即阿那含向。断三界惑尽。名得应真。谓与真谛常相应故。即阿罗汉果。进断非非想思。名受应真证者。即阿罗汉向。合为四双。分为八辈。具足智断。故名丈夫。性遮清净。无作体不可坏。名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为定成。见四真谛。名为慧成。于有为诸行得解脱。名为度成。文缺度成二字。分别解脱因果不谬。名为度知见成。具慧行。入正位。名为圣德。具行行。满足功德。名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证五分法身。阿罗汉果是满证五分法身也。当为叉手。结成能念。举叉手以摄三业。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结成所念。举福田以显德行也。然在家菩萨受斋念众。于真实僧。固应三业精勤。于清净僧。亦应礼拜供养。即哑羊及无惭僧。尤不应轻慢毁辱。如象王。罗刹。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况归依三宝。自称近事净行者乎。喜心即善心。淳灰。亦譬念慧。僧宝属解脱德。故以衣譬。即所谓。解脱服也。又是惭愧庄严。又是寂灭上忍。性具僧宝。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则。解脱清净。众德庄严。柔和善顺矣。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14:58,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