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查看: 2559|回复: 4
 来去匆匆 发表于: 2010-1-13 13:55:5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重建大慈寺壁画 再创大慈寺辉煌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为将成都建设成当代中国的“壁画之都”而奋斗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永翘

  很久以来,我在研究中国、四川、还有成都古代绘画史的过程中,发现:

一、自古以来成都的绘画艺术氛围就非常浓厚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地位甚高。自古以来,古人们对于图画的功用,就十分重视。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於天然,非由述作”;图画“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故“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所以,三国魏时诗人曹植亦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而西晋吴郡(今江苏苏州)诗人陆士衡更是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而对于土地肥沃、出产丰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四川来说,更是很早就与图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了绘画的浓烈气氛与深厚传统。这里,对于如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国先民在种种器、物上进行铸、雕、镂、刻、绘等制出的画作等等暂且不谈,现仅据《汉书》记载,早在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3-141年),蜀郡太守兼著名教育家文翁在成都办学时,便在其“石室精舍”内,画上了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等圣贤人物,和礼器、瑞物等等画像。文翁率其学生们,向画像朝夕礼拜,再加上其他的种种措施,很快便使得蜀地一跃成为了全国科学文化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此事被后人们称为“文翁化蜀”。
  后来,“文翁化蜀”与战国时的“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同时被并列为秦、汉时代造福四川的两项功德无量、泽及后人、恩惠千秋、彪炳史册的不朽业绩!由于“文翁化蜀”的成效卓著,大约在十七年后,即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曾下诏令天下的郡国,都要普遍效仿蜀郡,设立官学,兴办学堂。从此,学堂在全中国到处林立,从而使得中国的教育、文化、艺术之风,是更加大炽。
  这,可说是四川文化建设对于中国文化的建设,立下了大功!
  到了大唐王朝的初唐和盛唐时期,蜀中的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绘画艺术的氛围更是相当浓郁,并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当时在蜀中各地特别是在成都等城市的佛寺、道观、庙宇、祠堂、官衙、学堂、民宅、馆舍等处,即普遍绘制壁画成风。至于那些可以移动的、数量更多、一般说来其面积都较壁画为小,对其欣赏、展阅起来也比固定的壁画要更加机动、方便、灵活的帛画、绢画、纸画等等绘画作品,那更是到处都有,其中的许多绘画作品,还已经普遍成为了赠人之礼或交换之物,有许多名家画作还甚至作为了商品出售,远销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北方等地,其值甚昂。如果说是由丹青名家所作的帛画、绢画、纸画等绘画艺术作品,那更是深得到达官贵人、豪富巨贾、文人学士、甚至草根民众等等的青睐、欣赏、赞美、宝爱,有许多甚至将之作为了“家传至宝”,价值连城,由此可见当时蜀中人士对于绘画艺术的浓烈喜爱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蜀中的绘画传统悠久,绘画底蕴深厚,绘画土壤肥沃,绘画气氛浓烈,绘画艺术繁荣,成都及各地的丹青高手众多而且是层出不穷,也就令人毫不奇怪并且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画圣”吴道子曾奉唐玄宗之命,前来四川采风、写生。吴道子来到蜀中后,非常高兴,一路沿着嘉陵江观光游览,对之仔细观摩,手写心记,并随兴挥洒,在四川留下了许多名迹。
  据唐代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载,吴道子回京后,唐玄宗问其带了多少蜀中画稿回来,吴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唐玄宗马上令吴道子在大同殿墙壁上当场绘出。吴道子当即挥毫泼墨,蘸色疾扫,顿时就将嘉陵江三百余里的壮阔风光与美丽山水,一一画出,淋漓展现在了殿壁之上,整幅画仅一日之内就给绘制完成。当时朝廷中有李思训将军,也以擅绘山水特别是青绿山水画名震天下,唐玄宗亦宣李将军于大同殿壁上绘山水图,但李却累月方毕。唐玄宗观后,赞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自此,吴道子一日画毕蜀中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雄伟山水和壮丽风光之故事,盛传天下。这使得蜀中的画家们倍加振奋,也倍受鼓舞,从而使得整个蜀中社会喜爱绘画的风气,也更盛、更浓了。而吴道子也“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这,也可以说是蜀中的锦绣山川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

二、成都成了“安史之乱”后唐代全国的绘画中心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翌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唐玄宗仓皇逃难入蜀,中原的大批文臣武将、豪门贵族、诗客词人、丹青国手、技艺工匠、古物名宝等等,也跟相先后入川。这使得蜀中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等,尽一时之盛。
  而到了100多年后,由于黄巢大起义爆发,在唐末的唐僖宗广明元年年底(公元881年),起义军攻进了都城长安,唐僖宗不得不又带了大批的宫廷贵胄、文武百官、骚人墨客、宫中画家、能工巧匠、大内珍藏等等,纷纷前来成都避乱。这从而使得西蜀的文化艺术,又为之一振,同时更是使四川的绘画艺术,更加突飞猛进。
  例如,根据种种的史书记载,从公元八世纪中叶起到唐末时,先后从中原避乱入蜀的全国名画家,就有著名的人物画家、吴道子的弟子、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市)卢楞迦,是随唐玄宗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入蜀。而著名的人物写真及佛像、罗汉画家、先秦人(今陕西)杜齯龟,也是因避安禄山之乱,于此时从中原来蜀。著名的佛释画家、长安人赵公祐,则是在唐敬宗宝历年间(公元825~826年)入蜀定居。著名的人物、释道画家、北方人张腾,则是在唐文宗大和末年(公元827~835年)来蜀。而著名的人物画家范琼、陈皓、彭坚等三人,则皆是在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同时入蜀定居。著名的传神杂画画家、长安人常粲、常重胤父子,则是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自京入蜀。而著名的山水画家、东越人(今浙江绍兴)孙位,则是随唐僖宗于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避乱入蜀。而同时随唐僖宗来蜀的,还有著名的花鸟画家、长安人滕昌祐,著名的佛像、人物画家张南本,以及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人吕峣、竹虔等等。著名的罗汉画家、颜立本的弟子、婺州金溪人(今浙江兰溪)贯休(法号禅月大师),则是在唐末昭宗的天复年间(公元901~903年)入蜀。另还有全国闻名的花鸟竹石画家、长安人刁光胤,也是在唐天复年间来蜀。而滕昌祐、刁光胤入蜀后,还成了成都籍画家黄筌的老师,为黄筌艺术的成长,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绘画流派--“黄筌画派”的形成等等,都作出了重要的、不朽的贡献。
  因此之故,乃至宋代华阳人(今成都市双流县)李畋曾记:“谓唐二帝播越,及诸侯作镇之秋,是时画艺之杰者,游从而来,故其标格楷模,无处不有。”故李畋又赞曰:“盖益都多名画,富视他郡!”
  所以,本人根据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等历代的史籍所作的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发现,历史上曾经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玄宗、唐僖宗二帝先后入蜀或在其他时间先后来蜀并流寓定居在四川(主要是在成都)的外地名画家人数,若是和本来就在蜀中(主要也是在成都)的川籍名画家人数加在一起,这二者的人数竟占到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画家总数的高达70%之多!
  上面的这个数字,已经明确表明,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四川、尤其是成都已经成了当时全国绘画最繁荣和最发达的地区,成都则更是已当之无愧地成了当时全中国绘画的中心!当时成都绘画和四川绘画的声名远播,广泛震动了海内外!

三、唐、五代、两宋时期是成都绘画和四川绘画
的三个鼎盛时期与三座灿烂高峰

  到了五代时期,由于中原大乱,战火不断,杀声震天,尸骨遍野,而四川偏安于一隅,社会相对比较安定,又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庶,而前、后蜀主王建父子、孟知祥父子,又都特别喜爱绘画,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开设了“宫廷图画院”,用高位、高薪、高奖聘请了大量画家来从事艺术创作,在宫廷、林苑、真堂、寺观、官衙、车船、仪仗、屏风、帷幕、甚至连衣裳等等之上都画满了种种彩绘,这从而更是吸引了中原及外地大批的丹青妙手、文人墨客等人来蜀工作、定居,这更是使得四川特别是成都的绘画艺术,更是达到了繁荣鼎盛,登峰造极!这正如《全蜀艺文志》卷四十二所说:“蜀多画工,而盛于王、孟僭伪之时。盖其割据一方,耽玩图画以自娱,故工聚焉。”这更如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所言:“益州当五季时,图画极盛!”
  因此,在整个五代时期,当时的中原及北方地区由于战乱之故,其绘画等等艺术可以说是止步不前,陷入了停滞状态,几乎乏善可陈,而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的首尾两端,却出现了西蜀、南唐这两座艺术高峰,光芒四射,辉煌灿烂!在绘画上,西蜀、南唐还分别独立出现了“黄(荃)家富贵,徐(熙)家野逸”为其最显著特点的典型艺术风格,由此形成了五代、宋初中国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其发挥出之深远影响,竟然是长达千年,直到今天还在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根据对宋代以来许多古籍所载之全国各地名画家人数的不完全统计发现,五代时在蜀中的名画家人数,即占到了全国名画家总数的35%以上,这使四川成了当时全国的两大绘画中心之一。这与五代时全国的总体形势是相吻合的。而五代时全国最著名的成都籍画家黄筌,不仅成了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而且还由他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绘画流派--“黄筌画派”,其画风对于五代、两宋和后来历代的中国画坛,都产生了极大、极广、极深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到了两宋时期,四川绘画在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蓬勃发展,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如宋代蜀人邓椿的《画继》就记:“蜀道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宋人李方叔的《德愚斋画品》亦言:当时在全国最著名的画家中,“蜀笔居半”。而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兼书画家、“蜀中才子”文同、苏轼等人,又继五代的“黄筌画派”之后,创立了声震全国的“湖州竹派”(本人将之称为“文、苏画派”),由此提出和发展了中国的“士夫画”(后世称之为“文人画”)。文人画的出现、兴起,以及后来的发展、兴旺、发达、繁盛、普及,可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革命!文人画不仅大大扩展了中国画的领域,提升了中国画的境界,而且对于中国画的美学思想、美学标准、美学技法,以及对于水墨画、写意画等之思想、技艺的发展等等,都有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和极为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五代、两宋时期,成都绘画和四川绘画艺术的地位及其成就,都一直处于全国前茅,对全中国甚至世界画坛都深有影响。它们堪称是成都绘画史、四川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史上的三个鼎盛时期和三座灿烂高峰,光彩耀人,辉煌永存!并将永远是成都人民和四川人民的自豪与骄傲!
『 卍巴蜀佛教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卍巴蜀佛教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来去匆匆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来去匆匆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来去匆匆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卍巴蜀佛教 』的立场无关,来去匆匆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来去匆匆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卍巴蜀佛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来去匆匆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卍巴蜀佛教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来去匆匆 发表于: 2010-1-13 13:57: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900 像素,请勿小于 600 像素
四、成都大慈寺壁画是唐、五代、两宋时期成都和四川
绘画的这三座艺术高峰的集中体现与突出代表


  成都今大慈寺,始建于魏晋。公元756年,唐玄宗因避“安史之乱”逃来成都后,为了为国祈福,特将之赐名为“大圣慈寺”,又亲自御书“大圣慈寺”匾额,并赐田1000亩,礼请来蜀中高僧、原新罗国(今韩国)王子无相禅师精心规划和重新建造了大慈寺。从此,成都有了一座“万瓦鳞鳞,轩牖金碧”,令海内外瞩目的“今之佛宫”!

  据史书记载,成都大圣慈寺是唐到宋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佛寺,也是当时中、韩、日三国乃至于整个东亚佛教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在大慈寺的全盛时期,寺内的常住僧人已达到了二万余人,每天仅来寺听经说法的信众就常达一万余人,寺内每日布施的各地游方饭僧,竟经常达到了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之众。乃至当时大慈寺的香火之盛,梵音之响,闻名全国,被国内外人士称为了“震旦(中国)第一丛林”!

  据史籍载,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起直到北宋,当时的大慈寺占地就已达1000多亩(是今大慈寺面积的50多倍,即今大慈寺面积仅为其全盛时的不到2%)!当时全寺共有96个院落,共有楼、台、阁、殿、塔、厅、堂、房、廊等共计8542间。寺中除了有“凌云之阁,万木之殿,廻廊四合,台榭相连”等等无数金碧辉煌、无比雄伟壮丽的各种建筑物外,寺内还有着历代的精美彩塑一万多尊,以及历朝历代、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文物国宝。而除了上述的这些之外,当年大圣慈寺最为时人欢迎和称道的是,当时寺中还有着数量极其巨大的各式各样精美壁画,且以壁画名播天下。

  因此,当时大圣慈寺内这些巨量的精美壁画、雕塑、建筑等等,鲜活表明了唐、五代、两宋时期是成都和四川艺术的三个鼎盛时期。特别是寺内的这些历代的精美壁画,更可说是成都绘画和四川绘画在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这三座艺术高峰的集中体现与突出代表。所以,当年的大圣慈寺,堪称是当时中国的一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无比珍贵的伟大艺术宝库,实能与敦煌艺术宝库相媲美!

  根据北宋时的成都知府、山东人李之纯等人记载,在当时大慈寺的这96个院落8542间的楼阁殿堂等等的各处墙壁上,就已绘有历代的各种诸佛如来像共计一千二百一十五身,各种各样的菩萨画像共达一万零四百八十八幅,还有帝释、梵王的画像共达六十八堵,各个罗汉、祖僧的画像共有一千七百八十五幅,各种天王、明王、大神将像共计二百六十二幅,至于各种佛会、经验、变相等大型壁画,亦共有一百五十八铺,而为数众多的各种雕塑等等珍贵文物还未计算在内。

  据此,本人经初步概算估计,寺中的唐宋等历代壁画总数很可能已达到上万平方米甚至于数万平方米之巨,其壁画总数实能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相匹敌!当时李之纯在成都已经为官七年,虽曾经常游访大慈寺,到处赏观壁画,但他“而未及见(寺中壁画)者犹大半”。故李之纯惊呼:“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则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大慈寺的这些唐、五代、两宋壁画,不但是数量极巨,而且是质量在全国最高。因其绝大多数都是由唐、五代、两宋时的全国最顶尖级的丹青国手们所画成。如被称为“画圣”的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相传就为大慈寺画了壁画十铺。而据本人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为大慈寺绘过壁画的全国顶尖级画家,有名有姓者就已达70多人。若是再加上作品佚名的或者是历史记载不全的,数百年间为大慈寺画过壁画的全国最顶尖级画家,起码是达到了上百人之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一大奇观!

  而在大慈寺的壁画内容中,除了有大量的佛释题材绘画外,还有历代帝王、后妃公主、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臣僚小吏等等十分宝贵的历史人物写真,有当时成都的民间民俗娱乐活动、商业市集贸易活动等等十分生动的市井风情图画,另还有山水、人物、花鸟、竹木、水火、龙兽、宫室等等各种各样的绘画题材,可以说是该有的都应有尽有。故宋代大文豪兼书画家苏轼(东坡),在观看了大慈寺的壁画后,非常兴奋,曾将之誉为“精妙冠世”,“美妙绝伦”,“无与伦比”!而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查阅了有关史料和经过长期实地考察、并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后,也得出了结论说:“唐、宋大画家,必画壁画。不画壁画者,不能享盛名!”

  因而,唐、五代、两宋时的大慈寺,不单是当时四川和全国规模最大的佛寺,同时也是当时中国最宏伟、最珍贵的历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完全可以说,唐、五代、两宋时成都大慈寺的历代壁画,不但在数量上是可与敦煌相匹敌,而在绘画质量、艺术水准上则更是属于全国最高层次的顶尖级别,而且作者的姓名明确,生平详细,壁画题材也更加广阔,且名家们所绘的图画,也多是他们最著名、最擅长的拿手杰作,且壁画的先后绘制时间竟绵延了长达起码是有600年之久!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和一大奇观,更堪称是成都美术史、四川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最多姿多样、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美妙华章!


五、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国兴起了文化建设新高潮

  大慈寺里的这些唐、五代、两宋时期的为数众多、五彩缤纷、光艳夺目、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登峰造极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是当时中国的一座宏大、珍贵的艺术宝库,也是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光耀、集中体现与杰出代表,同时更是成都人民和四川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虽然经过了一千多年天翻地覆、倒海翻江的岁月沧桑与战火摧毁,目前这些艺术作品现已不存,但它们却将永远是成都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的鲜活记忆与生动证明,是成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由此,党的“十七大”向全国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响亮号召,吹响了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号角。这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并使他们非常高兴与鼓舞。

  在党的“十七大”鼓舞下,全国各地现正掀起了一个蓬蓬勃勃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例如,据报载,河南省会郑州正在把自己建设成“艺术之都”;嵩山少林寺也在规划重建,将占地高达1600亩,拟投资若干个亿;山东省更已决定在孔孟故里--该省的济宁市启动构建规模极其浩大的“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纪念黄帝、孔子、孟子和弘扬中华文化等等),现是将之作为一项国家级的超大型文化建设工程来对待和进行规划设计,整个“文化标志城”将有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有50平方公里的展示与传播区域,整体面积将要达到约300平方公里,其建设准备用100年的时间来完成,目前正在面向全世界征集该城的创意规划方案;……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全国许多省区和城市的文化艺术建设正进行得热浪朝天,如火如荼,闻之令人心潮澎湃,感到格外振奋!

  在如此的形势下,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并采取种种实际措施,来进一步加快四川和成都的“四个跨越”的步伐,加速推进成都、四川的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来去匆匆 发表于: 2010-1-13 13:57:38|显示全部楼层
六、以发掘重建大慈寺壁画为“龙头”
将成都逐步打造建设成为当代中国的“壁画之都”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是社会的一切科学发展、创新、建设、前进的根本性基础与前提。为此,本人在前期已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广泛研究的工作基础之上,拟准备再进一步开展对成都大慈寺古代壁画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课题研究。这样,即可用历史事实来证实成都大慈寺壁画这久已被岁月湮灭了的历史辉煌,同时还可以证明成都在古代曾经实际拥有过一座“敦煌”!从而能够发掘出成都的又一个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历史艺术资源。本人相信,此课题对于成都和四川在各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笔者还同时想到的是,今后还可以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他人(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和依据(或将之作为参考、启发、借鉴等等),以将基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加以应用。这样,科学研究即可与社会的现实建设相结合,并能直接为促进大慈寺、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的文化建设,为推动我省、市、区的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等等工作服务。

  因此,发掘重建大慈寺壁画,意义十分重大。大慈寺里的那些唐、五代、两宋壁画,气势磅礴,鬼斧神工,精美绝伦,飞扬世界,展示出了古代成都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发达。而当下重建大慈寺壁画,更可以证明成都人民,正在承继古人的业绩,创造今日的奇迹!且今日的重建大慈寺壁画,还更将表现出与用实物来证实成都人民在继承和创新方面的伟大创造能力,以继承优秀传统,发扬更大光荣!这从而可为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再作贡献,再立新功!

  按照党的“十七大”为全国所确定的宏伟任务,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局势,再依据四川省、成都市的悠久历史、优秀传统和当下的各方面实际情况等等来看,本人产生了以下的初步粗浅设想:

  首先,应当深入开展成都大慈寺古代壁画的课题研究。然后在此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即可以将此研究成果作为依据或启迪,发掘重建大慈寺壁画。这里要指出的是,重绘大慈寺壁画,应是作为打造未来“壁画之都”的基础、起始、重点、“龙头”、与“核心”,必须高度重视,仔细对待,科学进行,保证成功。以使这座千年名刹和昔日的中国艺术宝库,焕发青春的光芒,再振雄风,再创辉煌!

  接下来,待重建大慈寺壁画的绘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之后,似可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将壁画的绘制工作分阶段、分步骤地向成都全市的范围铺开进行。譬如,将来可策划运作在成都的文殊坊、五朵金花、非遗公园……等等众多的公园和公共场所,以及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石经寺、青羊宫、青城山……等等众多的寺院内,统筹规划,分门别类,统一安排,各具特色,重新绘制大量壁画(及创作雕塑)。这样,可使得成都的到处,都闪耀着壁画的光辉,都包围在浓郁的艺术氛围内,以使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是更加的锦上添花,更加的灿烂多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从而将成都逐步打造建设成为当代中国的“壁画之都”或“壁画雕塑艺术之都”,以发扬历史的辉煌,创建今日的美境!

  这,对于成都、四川的“四个跨越”和文化、旅游、城乡、社会的建设,提升成都和四川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等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将是成都文化建设、旅游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建设的又一次大手笔、新亮点、与上一个大台阶,并将使得成都更增活力、引力、与光辉,在各方面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结语:成都的明天必会更加美好辉煌和繁荣昌盛

  以上,是笔者关于深入开展大慈寺古代壁画的课题研究,将成都逐步打造建设成为当代中国的“壁画之都”(或“壁画雕塑艺术之都”)的初步设想。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笔者将自己上述的这些粗浅想法行笔成文,向成都市的领导同志上书汇报之后,竟引起了他们和锦江区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成都市、锦江区的领导同志都先后作出了重要批示,我省、市的许多专家、学者、画家、群众也纷纷对之表示热烈赞成,大慈寺的方丈大恩法师以及寺内的僧众等人,更是态度积极,对此大力支持,这使得本人深为感动,更是备受鼓舞!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参加人大四川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李长春同志还强调:“希望四川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事业中,树立四川鲜明的形象,取得更大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见2008年3月6日《成都日报》A1、A2版)

  李长春同志的这些话语,代表了党中央对于四川的期望与重托。这为四川“要紧紧抓住机遇,捷足先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李长春语),推动四川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周易》曾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亦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今,在“十七大”的鼓舞下,全国已兴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擂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激昂战鼓,目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在党的领导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因此,本人深信,只要我们的方向对头,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再加上大家又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去努力奋斗,我们的宏伟美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成都、四川和中国的明天,也必然是会更加的美好辉煌,和更加的繁荣昌盛!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首席张大千研究专家
 匿名 发表于: 2010-1-24 22:57:50
说得容易,画些啥子,又搞成现代派,卡通画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匿名 发表于: 2010-1-31 23:10:57
搞那么复杂做啥子,大慈寺就现在这样就可以了,内容搞多了,门票又要涨价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11:5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