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楼主: 无量香光|查看: 1927|回复: 17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复制链接]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5:00|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不得。正可到彼结后坐。(或后亦不及到)若道路有僧住处。(可坐之处)便应就坐住二三日。(修)治房室。(治法如下所明)然后(求僧作白二羯磨)受三十九日去。(去应作法受法。坐三十九日已满欲去。径到彼处。充后坐受岁。无僧又何如)若无僧住处。五人以上共结(□)界坐。(亦要受过三十九日法)然后坐。(若欲去受岁)留一二人守界。(然而欲去)满三十九日乃得去。(受岁则可)若后人(此三字宜衍。若)不满三十九日去(充受岁)者。前去人不知。(不满有过)不失(前)坐。(受岁亦得)后人失(后人知不满日有过。故违佛语而去。即失前坐。受岁亦不得。故知必须日满而去可也。此为欲求不及者。开端无别○檀家结坐问第二十四)。

  问。(比丘)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结坐不。

  答。不得。五人以上得(五人乃至多人者。方可羯磨作法。结小界而坐。如众少不如法。故亦不得○一人结坐问第二十五)。

  问。(比丘)一人静处得结坐不。

  答。(应云不得。上来四人尚且不得。况一人乎。下开端)先有结界。(不必更结)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以字应作亦字。何以故)无人共受坐故。(以无伴侣故不得也)无界(一人二人以上)尽不得。(必须五人可也)若欲(于静处结)别坐。当更请僧(共五人以上而)结界坐。然后得(观此受岁坐禅。若不结界。必然不可。学者思之无忽○坐中他施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夏坐中得受请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经十日。至三月得尔不。

  答。作不贪(心)受。不限时节(不拘远近无过。若有贪心。十日内即应舍。以急施衣止开十日故。详明律部可知○坐作有为问第二十七)。

  问。(比丘)夏坐中界内(应作无为等事)作有为事。得应坐不。

  答。福(德)事得指授。余(非福德事)不得(若有三宝等有益者。但得指示令作。犹不宜亲自营为。恐失威仪。亦废禅坐故。余不得者。犯客作罪。故制○夏坐修葺问第二十八)。

  问。受夏坐人。(即是比丘)云何(作为)房舍破。当补治为。(为可不之意也)谓始坐(时补)坐讫时(补)耶。(承上有为而问)。

  答。三月中破即治(不论时分。有主事僧。未安居前。便应作唱云。房舍破。当补治。僧祇律中。有房屋破漏。春末月应当治。若草覆者。还用草补。若瓦覆者。还用瓦补云云○尼来受岁问第二十九)。

  问。(比丘夏满)受岁(之)时。尼来界内。求索(众中)受岁。(自恣)应与受不。

  答。二尼以上得。(与受尼八敬中。应请自恣。故得)一(尼)不得。(下征释)所以尔者。(何也)以尼独出界。犯重故(因尼犯重。故不得岁○上岁坐竟。下度人事品)。

  度人事品第六

  (度者。提携救脱之谓也。末世众生。居家苦迫。不能出世。欲求出家。度于生死大海。故云度。以上结界安居坐禅。名为自利。既得自利。亦当利他。故继之于度人事品。有九问答○单己度人问第一)。

  问。(比丘)一人得度沙弥(与其受十戒)不。

  答。二人得。(一人不得。何也。一为和尚。一作阇黎教授故。和尚亲传戒法。阇黎诫轨则。不同佛世。一亦能故。所以众多更妙。单己为师者不可○度人遥请问第二)。

  问。(比丘)度沙弥。得遥请和尚不。(梵语乌波吒迦。于阗国翻为和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因师力而生。即亲教师也)。

  答。不得(一度即为本师。自既未能。且律其时故。不得遥请者。或远处另请他师。而来代之。故不得。何也。他度即他弟子故。或遥空礼请。原受本师之名。以为作证。亦不得。虚得其名。不及面面相承故。此乃滥叨师位。故制○腊缺度人问第二)。

  问。(比丘)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不。

  答。若知非法而度。犯舍堕。(或遇知法者谏。而改悔则可)过三谏不止。犯决断。(上答师犯之问。下答弟子等问)若弟子不知(师)是非法。(受时恳切。无有余念。亦可)得戒。若知(师是非法。而有余觉余思。疑惑不切者。即)不得(戒。十夏满足。方为和尚。五腊已满。堪称阇黎。然而有智听许离师。无智犹须尽寿。无智者纵满五年十年。尚不得为师度人。况未满者乎。故云不得。此乃欲速不达故制○无法作师问第四)。

  问。比丘(半月半月)都不诵戒。又不知法。(不知大小乘经律。又不知)种种僧事。(僧事羯磨布萨断事。两种五德威仪等事)而多度人。(出家)或作三师。(和尚阇黎教授与人授戒)有所犯不。

  答。此人尚不应食人信施。况复度人(若比丘不诵戒。饮水食饭。日日犯盗。故云不应等。自己昏昏。不能使人昭昭故制。既受具戒。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当随有智比丘之前。学戒始得。慎勿懈怠懒惰而忽诸也○盗度弟子问第五)。

  问。若人父母王法不听。(不许出家)比丘(不问主)盗将去度(不与取者)犯何事。

  答。犯重。(因盗故成弃罪。下例非但此也)若官人走奴。投比丘(出家)为道。比丘若知而安止。未度亦犯重。(有主物故未度尚尔。何况盗度者乎。末世比丘常有此事。不细不谨。不观来历。狂肆妄为。故应犯重。固当戒之○与父作师问第六)。

  问若儿前出家。(作比丘)父母(后出)家来投其儿。其儿得度不。(得度出家学道否)。

  答。得(出家学道。以理为宗。只论佛法。不拘世礼。既能度人。一切悉皆得度故。如净饭礼拜如来。摩耶听佛说法。故云得也。不然。住我我所。不可○犯戒度人问第七)。

  问。(若有)犯戒比丘。得度人不。

  答。若犯重。无复度人之理。(有犯弃。尚不得称为比丘。失其戒故。如舟破漏。不能得度。故云无此理也。下开端)若犯决断。同上未满五腊者。(例上可知)若犯余轻戒。(波逸提等)要须忏悔。然后得度(既忏清净。始得为人师范。少不清净。犹为不可。况重者乎。故制○请他代己问第八)。

  问。(若有)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自或不能为他师范)更为请和尚(与之作受)戒师。(前来)所投比丘。故是师非(是师耶)。

  答。非师。(非和尚。不称本师故。下开)若后从受法者。可为法师。(或更无法可受)若(但)依随者。可为依止师(毕竟不得称和尚。不曾得他戒故。混滥称师者。于此可鉴○度人不教问第九)。

  问。(若)比丘多度弟子。(出家)或作二师。(和尚阇黎)都不教戒。犯何事。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6:04|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犯舍堕。(何以故。因怠惰不教。情眷属故。下引证)昔迦叶佛时。有比丘度弟子。不教戒。多作非法。(或毁禁戒等。以无教诫。不能忏悔。下明感报)命终生龙中。(□□□□)龙法(受苦法)七日一受对时。火烧其身。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复烧。不能堪苦(下追观宿因)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苦耶。(因苦致疑。而责己也。龙具五通)便观宿命。自见(即知)本作沙门。不持禁戒。师亦不教。(因知师不教戒)便作毒念。嗔其本师。(此乃忤逆怨爷娘之类也)念欲伤害。(其师)会(会亦应作念。所以念)后(偶尔)其师与五百人来乘船渡海。龙便出水捉舟。(舟中)众人即问。汝是谁。(龙即)答(言)我是龙。(众又)问(曰)汝(既是龙)何以捉船。(龙又)答(言。我不须别物)汝若下此比丘。(我即)放汝使去。(不则不然。众又)问。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余(多)人。而独索此比丘者何。(耶)龙曰。本是我师。(是师理应教戒于我)不教戒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此等)众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着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须见捉。即便投水丧命。(此乃为师。失教之报也。下总结上文)以此验之。度人不可不教戒(既为人师。勿失于教。欲善学无善教。善即翻成不善。失教之过也。或不善因教而善。此即教化之功也。是故律云。凡是弟子应勤检察。不然。乃至令其不修善品。非法自居。如无缰之马。为害非细。所以佛言。汝诸苾刍。宁作屠儿为杀害业。不与出家授近圆已。舍而不问。令我正法速时坏灭。是故于弟子处。极须检察。乃至不顺呵教者。驱令出院。慎毋姑容。而彼此有害也。噫近世往往见。有诫之者谆谆。听之者茫茫。是谁之过欤。此乃专为度而不教。教而不善者为诫。深有意焉。思夫大悲世尊。碎身殒命。不能报其洪恩者在。上度人事品竟。下受戒事品)。

  问受戒事品第七

  (既度人出世。必须与之受戒。因上度不教诫。而招大过。所以度人后。继之于受戒品。受戒者。三皈作法。白四羯磨。此受彼授。递递相承。令人改恶从善。反邪归正。回光摄念。了悟自心。直至于无生法忍之谓也。事者。如下犯戒舍戒等事。有十九问答○犯戒不悔问第一)。

  问。(若)沙弥犯十戒。(一不杀。二不盗。乃至十不捉银钱等。为之十戒。犯即干犯毁损之意。其中或犯)一二三(戒)不悔。受大戒得不。

  答。若忆而不悔不得。(身器不净。不得净戒故。或)都不忆。若不知法。受得(戒。如前。以非法得故。下诫其师)大受戒法。师应问沙弥。(曰)汝不犯戒不。(沙弥)答。若言犯。即教忏悔。(始得)若本师不问。坛上师(阇黎教授等)应问。若(一总)都不问。师犯舍堕(慎矣哉。为师范者。必须严密细心。审察为上。不然。未见利人。先损于己。何益之有哉○受大忏小问第二)。

  问。(若比丘)以受大戒。(以即已也)得悔沙弥时所犯(之戒)不。

  答。得。(既不覆藏。有益无损故。但)忏悔法同沙弥时(忏)悔法(或向本师。或一比丘即得。不必同大比丘忏悔法。不忏犹恐大戒不固。又不可大抵同上。先犯而不忆受大戒。复始忆而忏悔者。是恐后忆而不悔。故出之也○衣钵不全问第三)。

  问。(若)沙弥坛上。欲受大戒。(应着袈裟。脱履圆顶。可也)或着俗服。(非袈裟)脚着履屣。(皮革之属)或衣钵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不。

  答。惟俗服师不问不得。(恐是破内外道。假意受戒故。当知师若问过。令其改过始得)其余尽得。(虽尔)师僧犯舍堕(以慢法故。既犯此过非小。纵得无益。可见毕竟不得明矣。故受戒仪云。此衣此钵。要须自己制办。若借若无。并名非法。准律明判。并不得戒。一生虚消信施。将来坠堕三途。长劫轮回。无有解脱。以此观之。借衣受戒可乎。此为师僧不细密者戒○不舍重受问第四)。

  问。若有比丘。不舍戒。作沙弥。或即大道人。(此人[无]不曾犯戒。或好彼此名闻。诈作沙弥。欲求增胜)而更受戒不。

  答。不得(○仍前戒狂问第五)。

  问。若(更受)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

  答。在(因前受者在。所以今受者不得。然而即大道人而言在者。文中或字宜衍。只作一人看可通。若作二人看。前者犯戒不舍。而言在者不可。何也。律中比丘若犯重者。必须舍戒而作沙弥。犹尚未许便受大戒。况他不舍而得受乎。故总言不得。经中不说者。恐译家润文不足。未可知也。当自详之○后师是非问第六)。

  问。(若先受戒在)后师。故是师不。

  答。非(因不得戒。不得称师。此为后受忘前者制○一人为师问第七)。

  问。(若)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一时受戒不。

  答。无此理(律中受具戒。具须十师具足。一和尚。二阿阇黎。并须如法七师为证。皆请清净等者。若不满十人。戒不成就。何以故。如戒仪云。圆成三聚。必假于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于七证。所以必满十人。始得举人受戒。十等一时者。僧祗律中。但许三人一同受戒。四亦不得。以非众为众。而作羯磨。与理相违。故总云无此理。须异时次第受者可也。或遇僧众太多。不及次第者。或可权开方便。多人一时而受者亦得。不然。当依僧祇一二人为正○二师受戒问第八)。

  问。(若)沙弥更受大戒。(具足等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他代)请一人。与(沙弥)受戒。(前者后者)以何当为师。

  答。(后请比丘)与受戒者是师。(前者比丘)无戒法与者非师(羯磨法者。一白三羯磨策发审问等事也。然欲为师范者。应当深明三观。精练二持。五德十数。说行两遂者。可也。不然。己事不明。欲为人师者。非也○师不如法问第九)。

  问。(若受戒时)坛上师僧。(三师七证)或着俗服。(不搭袈裟)或犯禁戒。(失比丘体)受戒者得戒不。

  答。若受戒人(为弟子者)知(上师僧俗服等)是非法。不得(以生疑动念故。经中有一不清净者。汝戒律仪。必不能成就故)不知得(不知是非。师虽有过。弟子认真。信心致切。了无疑念。故得。信为道元功德母。正在于此。师师受与弟子无涉故○不知受戒问第十)。

  问。(若)受戒时。众僧不和合。或相打(相)骂。(受戒之者)为得戒不。(为必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7:05|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若坛上僧和合。便得。(坛僧)不和。(受者)不得(僧宝贵在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如是可名为僧。今既打骂不和。非僧之类也。然而众不和。与受戒者无涉。只求坛师和合者。可也。此若不和。当俟调适而后受亦得○取时受戒问第十一)。

  问。(若欲)受戒。为有时节不。

  答。惟后夜不得。(以时日难定故。若)初夜中夜(有灯可得)无灯烛。亦不得。(彼此不及相睹故)要须相睹形色乃得(受戒要须师师相授。递递相承。睹师形相。如睹圣容。能生信乐。发欢喜心始得。无灯不及至此。故不得。但在日中为正。可知○移坛受戒问第十二)。

  问。(若)受戒时。或值天雨。更移(戒)场屋下受戒。得戒不。(戒场非屋。亦表露地。求出三界故)。

  答。若欲移戒场。(屋下受戒亦得。然而)当(□)先解大界。(屋下)更结戒场。(而有所依之托)乃得受戒。不尔者。不得(无所依之戒场。故不得也○不究得戒问第十三)。

  问。(若)受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不。

  答。但三羯磨讫。便是(大比丘。或三羯未托。未便得戒。可知。事难同上水火等。究竟者。三羯磨后。更说四随四依开示等法。无别也。所以下文广明○同前不究问第十四)。

  问。(沙弥)受(比丘)戒。尽十三事。后诸戒师和尚不续教戒。得戒具不。

  答。若师不教诫。至十五日说戒。专心听受。便得具足(例上白四羯磨竟。便得具戒故。尽十等者。戒师坛上但示四重十三僧残事之二篇重戒。后三篇等。不续教者。或亦有事缘故。专心等者。说戒时。必当具说戒相故。萨婆多云。白四羯磨竟。以得具戒。后说四随四依十三僧残等者。但为知故说。所以不受三皈。不得五戒。不白四羯磨。不得具戒。受三皈竟。已得五戒。后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戒相故。又云。三皈竟。说一不杀戒。而五戒具矣。为能持一。五亦能持故。有以五戒势分相着故。乃至本意誓受五戒故○衣不具足问第十五)。

  问。(若欲)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可)得当衣不。

  答。尽不得(有名无实。失威仪故。下三衣品中自明。受戒必须三衣具足。缺一不可。纵有衣价等。俱未得全衣。故尽不得。如上假借等说。非但不得戒。将来反要。坠堕三途。有何益哉。但欲受戒者。必不可草匇。未得其功。先招其过。宁不慎乎○众不能齐问第十六)。

  问。(若)受戒时。(三七)众僧(或有事缘)难得限齐。几僧得受大戒。(耶)。

  答。除三师。(外)五僧以上得(若全为正。同前三师七证等说。有六亦可。此但暂时从权。非常法也。有云。七证表破七逆。佛世有七。今无出佛身血。故云五六亦得○诡诈自尊问第十七)。

  问。(若有)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戒不。

  答。不得(礼犹履也。进退有度。尊??有分。以最尊之首。礼于最下之。足。恭敬之至。故称为礼。彼既无尊无??。虚许不端。未得谓得。犯大妄语。此名偷腊贼住之人。佛[下]许度。故云不得○彼处依止问第十八)。

  问。(若有)沙弥辞师(他)行。(或有)事难(阻碍。必欲还而)不得还。辄于彼处。请依止师受(大)戒。得戒不。

  答。得戒(事难无妨。若师如法堪受便受。彼此无过故得○哄诱沙弥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好为人师)诱他沙弥。将至异众。与受大戒。犯何事。彼(异)众知(他比丘所诱者)应听(受戒)不。

  答。若其(沙弥之)师有非法事。(或犯根本大戒。乃至贩卖等不如法事)沙弥及将去者。无罪。(及者趁也。趁机随去。有益无损。比丘无罪)若(其师)无非法(事)将去者。(比丘)犯重。(沙弥得越法罪)坛上(异众)师僧(既知。不应与之受戒。不审所来事端。便与受戒者)犯舍堕。(以违佛语故。下引证)昔有一长老比丘。唯有一沙弥瞻视。(更无余者)有一比丘。辄诱将沙弥去。此老比丘无人看视。不久命终。因此制戒。不得诱他沙弥。(去)诱他沙弥(去)犯重。(上因老而制。下因病而制)若有一比丘。见他沙弥瞻视老病人。(比丘)教使舍去。沙弥若去。此比丘犯重(比丘贪心。为己损他。坏自好心故。上受戒品竟。下受施事品)。

  受施事品第八

  (受戒品后。继之于受施者。受戒比丘。堪为人间福田。或有檀越。所施四事等物。比丘或当受不当受。种种事相不同。亦当问明。故有二十七问答○受施得分问第一)。

  问。(若)比丘受檀越请。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所受(之)物。得分施(于他)人不。

  答。得(损己利他。或施饥渴等。功德无穷。正本分事。显其不贪。理应如是。故云得○长请分外问第二)。

  问。(比丘安居之次)以受四事长(时之)请。(或有)小小缘事(瞻望等缘)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药不。(服即调伏。或用汤药。调适四大故)。

  答。施主听得(以普欲令人修福故。若不听不得。违他心愿。生讥嫌故。古云。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分外贪求。宜应自反○贪心诳受问第三)。

  问。(□)他人(若)欲施比丘物。先问比丘有无。(孔恩周急。岐政先?。故问有无)比丘实自有。(不应分外更受)以贪心欺彼。言无。他即施物(与比丘此比丘)犯何事。

  答。贪(心)取犯舍堕。(以畜余长物)妄语犯堕(以有言无故。一贪。二妄。犯罪两重。所堕之苦。犹深不浅。固当戒之○上座偏众问第四)。

  问。若众僧食偏与上座。上座得食不。(上座者。三十年四十年大戒。称为上座。二十年十年大戒。但称中座下座。今之前戒。但可[处]敬。有上座名。未至实位也)。

  答。上座贪心犯舍堕(出世。大事。去贪瞋痴。以为最急。既称上座。当自知之。虽或为众勤劳。理当余供。无贪无过。贪即得罪。如僧护经中。上座贪心。乃至堕地狱中。受骆驼身。火烧号叫等苦。可不慎哉○诈求好食问第五)。

  问。(若)比丘不病。(诈)称有患苦。(或言风热等苦妄语也)求索好食。(乳酪等类贪也)既得食之。犯何事。

  答。犯重(虚妄贪饕。与盗无异。欺诳悲田。故犯重罪○失仪受食问第六)。

  问。(若比丘)不着三衣受食。犯何事。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8:10|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犯舍堕(□□乞食许着大衣。赴斋七衣。平常受食五衣。又非但受食。有持衣者。第三袈裟时不离体。始名真持律行者。不遵佛语。唯图简便。故得此罪○请人须唱问第七)。

  问。檀越适请二人三人。须众唱不。

  答。须唱(唱者应执事人资次轮流差请。毋得越次。一切客僧。有利养分。不唱不明。故须唱也○僧尼均得问第八)。

  问。(若)大比丘羯磨分物时。尼来界内。应得分不。

  答。应得(此所分者。乃十方现在僧物。尼亦是僧数故应得。不然。吾我分别。得悭吝报。为住持者。不可不知○前后均分问第九)。

  问。(若)有(缁素之)人寄物。施一处(现前)僧。物至后。更有比丘来。分时在座。应得分不。

  答。(若)打楗槌。(以通十方僧故)应得(分。不分有过)不打(楗槌)不得(何也。此物原施一处。既非十方。不分理当。故云不得○道行受施问第十)。

  问。(若)比丘行道中。妇人施物。得受不。

  答。(或)亲里若相识(者)得取(无过。如不相识。被人讥谤。不得取。取即得罪。律制不得与非亲里妇人乞物故○僧受尼施问第十一)。

  问。(若)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不。

  答。施僧得受。(僧即众也。随众受无过)非众不得(如无众独受。亦恐人讥嫌。故云不得。同上律制云云○后用前齐问第十二)。

  问。(若)供僧斋米。(檀越供养一处僧。前所供)僧(已)去。(此)斋主得供后(来僧)人。(后人)得食不。

  答。(后来僧若)打楗槌得食。(有为众之心。无私取故)若不打(楗槌)食。一饱犯弃(槌通十方。若前若后。一应得食。不打楗槌。此斋原属十方。后人独食。即盗十方僧物。故应犯弃○后分前观问第十三)。

  问。(若)四月八日嚫物。(此是生时大会之嚫)七月十五本僧已去。(本僧即大会时受嚫之僧)寺主取与(大会)后(来)僧。后(来)僧分取者。犯何事。

  答。打楗槌。现在僧共分无罪。若不打楗槌。(后僧不得取分)分者犯盗(大会嚫物。属十方僧。不打楗槌。私克十方。故同前犯弃。或不至五钱。应计轻重。可知○后受前嚫问十四)。

  问。(若)白衣有贯嚫物。(贯即施也。莫作借贷。看文不顺。故先欲施与)本道人(道人已)去。(复施)与后人。后人得受不。

  答。应取。(然而还要)问主人。(即问此白衣人。或知事等人)本道人。(必)当来不。(主人)答言。永不来。(后人即当)咒愿取(之无罪)若言或来。(即)不得取。(如)取犯舍堕。(因或来或不来故。祇犯舍堕。若)知(必来而故)取犯弃(何以犯弃)是(四方)僧物故犯。(弃。必此细审者。但恐因果不清。有妨于道。出世之业。不成就故○治生转施问第十五)。

  问。(苦行)比丘治生得物。(将此物另)施(与他)比丘衣食。(他比丘可)得受不。

  答。(他比丘若)取衣。犯舍堕。(以贪慢心。受不净物故。若或)穷厄(必)无(有)食处。彼(治生比丘以所得物)使白衣作(食。他比丘)可食。(然而)治生道人若白众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尔可食。若(治生)主不白众。(彼比丘)食(者)犯堕。(无众云何)二三人亦可白。(二三亦可称众故又)若(治生)道人(以物随)施(于)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物属他人。非不净故。必要如此多种屈曲而作法者。要知道人必无治生之理。治生者或资生贩卖。贪利营求。其过极重。所以宁作屠儿。不为贩卖。详如律中。此是不净活命之物。清净比丘。食之得罪。况其治生者乎。要使此人自生愧耻。不敢再为不净等事。比丘必应以乞食等事而为正命。故特以此为戒○出物可得问第十六)。

  问。(若)比丘得出物不。

  答。不得(得者)犯舍堕。(既在受施品中。此出字。据愚意。必非出分之出。若作出。放之出。亦可。文中但失受意。却似他人囊中流出之物。未曾有意施人。若比丘得者。有贪慢心故犯舍堕。如或出分而去者。令他舍个何物故。上问得不。下答不得。明者详之○受请多贪问第十七)。

  问。(比丘)长受(施主)百日请。中间得受他一食二食不。(一餐两餐之说)。

  答。施主听得。(施主)不听不得(施主恐其更受他请。减少自己之功。所以不听。违前施者之胜心。故不得○轻贱施物问第十八)。

  问。(若)比丘食(时)或含一口饮吐之。(或)取一抟饭弃之。犯事不。

  答。犯舍堕(以食不存五观故。若有所余之食。或持咒加持。志心施于净处。令鬼神受享。或鸟雀等食之。有功无过。若含吐弃之。即是作贱。檀那信施。滴水难消。故得此罪○长食施人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乞食。(余)长得与人不。

  答。先(乞时)无贪心。取(有)长。得施众生。(乞食有余。当作四分。一与同行者。一与穷乞人。一分施鬼畜。一分自食。然而无贪心。偶尔有余。则可。若贪心多取。则不可)若无众生。举着树头。(上)有众生啖好。若(更)无。明日还(得)自(取)受水(洗过而)取食。不得弃。以信施重故。(弃之得罪。比丘不授不得。何得自取)所以还得自取者。以更无主故。如郁单越取食法(北洲衣食。随处自生。人皆随取而用。都无主执故。然而律中不受宿食者。惜恋命故。恐有病故。此处还取等者。惜信施故。随机方便。无一定故。可知○得受长请问第二十)。

  问。(若)主人殷勤。(欲常供僧比丘)得长受(他)请不。

  答。(有三可受。无则不宜。何等为三)若其(主人之)处得行道。(又)无难(事又。)无短乏。(有此三益)得往(受其长请。不者不可。虽得其食。无得道益故○主请人代问第二十一)。

  问。(若)主人请食。(比丘或有别缘)得遣人代不。

  答。主人意无在(不拘)得。若主人嫌代去。犯舍堕(决意请此。不请彼故。反令讥嫌退息。故得此罪○比丘鬼食问第二十二)。

  问。(若遇)鬼子母食。(比丘)可食不。

  答。咒愿然后可食(非但此也但有香火神祇等食。悉当咒愿可食。咒则随意可持。愿者愿鬼子神等。速超净土。施食檀那增其福慧。比或偶遇。必无食处。则可。不然。不可○施生食直问第二十三)。

  问。(若有)主人(欲供比丘。或无财物。而)施比丘牛马奴供食直。(比丘)得取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39:13|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取用。(以愍物故。但可自家使用)不得卖。(卖则有伤。故不得。若施)弓刀一切??器仗。皆不得受(此乃伤残物命之器。受之有损无益。又有所忌故。不得受。慎之○斋竟余后问第二十四)。

  问。(若有)人自出物供(众僧)斋。斋竟。(此僧已)去余物。后(有)僧来。得食不。

  答。打楗槌得(食无过)不打犯盗(此同上十二斋米中说○共盘受食问第二十五)。

  问。(若二)比丘共(于一)盘(食。各有一半。食已分尽。过)食他分。犯何事。

  答。若问(共食者。彼)听(食者)无罪。不听(故意)取食犯堕。(以非理触他动念故)若(一总)不问(而食者)亦犯堕。所以(问听)不犯者。(何也)以共仰手故受(必当彼此逊让。彼或仰手授此。便仰手受无过。仰者。恭敬之意。此为贪食者制也○自好犯罪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欲)乞前人(物。此人)问好比丘非。(意谓好者当施。不好无施乞物比丘)若(云)是(好比丘。而)得物至。犯何事。

  答。实好言好。犯堕。(好者实自言有戒德等。以贪心自赞。故得此罪)不好言好(与大妄语罪同)犯弃(为物犯戒。失比丘行。故得此罪。慎矣哉○施物还取问第二十七)。

  问。(若)比丘一切(余)长(之)物。施人(但济其一时短乏。施后随)言。我后(欲用汝)须还(我)自(此而)取。得尔不。

  答。得(虽尔要)与可信者(好。不可信者。有失约故)然(□)后更语一人。(言)我物施某比丘。(□□□□□□□)若取还语。不得辄取(比丘语言不实。取则得罪。亦应舍堕也。上受施品竟。下明疾病事品)。

  疾病事品第九

  (疾患也。病苦也。古云。病从业感。业从妄生。心既无妄病从何得。然而五阴四大而成色身。未免生老病死故有疾病也。事者。即下文自病看病等种种事相。有九种问答○病中离钵问第一)。

  问。(若)比丘(或有寒热等)病得离钵食不。

  答。重病得(以坐起不能故)小病(犹能坐食故)不得(呜呼[不]病。犹尚不得。况无病者乎。准下文。亦犯堕。学者当自慎之○病不持衣问第二)。

  问。(若)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律。(衣乃沙门之仪表。固不可缺。故问)。

  答。大困无所识知。得(不持无过)有觉知。不得(惜哉。病但有觉。不得不持。况无病乎。今之强健比丘。自弃自暴。自倚单修。而忽于衣钵者。故违佛教。岂不得罪乎。持戒比丘必以此语。刻骨铭心。始得○看病为人问第三)。

  问。(若)看病(之)人。不语病者。私用钱与他病人。作食汤药。(者)犯何事。

  答。若用五钱。(与他)犯弃。(虽有好心。为人私取。故得此罪。下开端)若后语病者。(知之。病者)欢喜不犯。若病人(嗔)恚(不喜者。应偿)不偿(亦)犯弃(嗔恚心生。便同盗论。故得此罪。当知一切因果罪福。只在一念之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岂得忽乎○长物与余问第四)。

  问。为(看)病故。主人(每)日供一百钱。(日用)五十便足。余(长)者得与余病者。作食不。

  答。病者自与。便得(病者不与。或私取与者。罪应同上。但私用余长。问辞略异。可知○与病作食问第五)。

  问。(或有)病比丘无人看。(或有好心)比丘。得与(病者)作食不。

  答。山野无人(远旷之)处。日中不得往还(者。应受七日法)得(与)作七日。(前来总制比丘不得自作饮食。今为看病福田最胜。故开之)先净薪米。受取得作(薪米不净。恐伤虫蚁故。又云。在众中作净羯磨。而受取作亦得。昙无德部受日法云。时有佛僧塔事。及父母檀越召请。受戒忏悔等缘。并瞻病求药。问疑请法。如是诸事。不知云何。佛言。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去。不及七日还。听受十五日去。不及十五日还。听受一月。及一月日应还。要须众僧和合。白二羯磨。方得出界。事讫还来安居。至期满受岁○用酒下药问第六)。

  问。(若有)病人须(用)酒一升二升下药。可与不。

  答。若(医)师言。(用之)必瘥。得和药服。(亦)不得空服(空服破戒故不得。亦应犯堕。酒中过多。有三十六乃至无量。处家者。败国亡家。为僧者迷真失性。详明律中。不引○病欲服气问第七)。

  问。(若)比丘(有)病。(只宜服药。亦)得服气不。(或痨怯等服气。即搬精运气等类)。

  答。不得。同外道故(外道炼身。不识惟心。病从业感。服气何为。业散病除。不劳余力故○病可使咒问第八)。

  问。(若)比丘肿病。(肿痈肿气肿等)得使人唾咒不。

  答。得(唾口也。以口持咒。咒水治病。仗其威力。而瘥病故。此是密部所有。随意所求。如如意珠。非同外道。故得○卖衣求福问第九)。

  问。(若)比丘病困。(笃)或阙。(阙者减也。要减)衣钵。施众(作福)或卖(衣钵)用作福德。(不同故离)犯何事。

  答。若(分外)更得弊故(旧衣)即受(持)得。(不犯)无有(旧衣受持)犯舍堕(因保病而违佛教故。所以衣钵乃资身之急。务入道之正缘。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二羽。宁舍身命。勿离衣钵。于此可见○上疾病事品竟。下死亡事品)。

  死亡事品第十

  (死亡乃终尽之谓也。盖夫病痊则生。病殒则死。死则未免有所遗之物。必当因果分明。羯磨散众。众当与之咒愿。令亡者灭罪生福。乃至超升净土。故疾病品后。继之于死亡事品。有十四问答○越规分物问第一)。

  问。(若)亡比丘物。(是四方僧物。应打楗槌羯磨分。若)都不打楗槌。(不通于众)不羯磨。(不依规作法)而分者。犯何事。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40:16|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答。界里一人以上(乃至二三人)尽得打楗槌羯磨。(得分无犯。夫楗槌之法。警策后人。令其作无常想。非谓令人而有所得。所以下文不打不羯。一总犯重)若不羯磨。而打楗槌。(亦不得。或不打楗槌)亦不羯磨。(而分者)尽犯弃。(下徴释上文)所以尔者。(何也)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故。(所以)不得辄分。(轨者专擅之意。不作法私专于己。即是盗僧物故。上明界内。下明界外)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楗槌(亦得。何以故)以无界故。(然而亡物广多。亦应送至有众界中作法而分。更妙)四人以下(一总)不得羯磨分。(以非五人僧故)若分。犯弃。(既尔。此物毕竟何如)当赍诣(于若远若近有法)僧中。(作法分之可得)若自取赍。去至异众。(或外道人情之处。非清净僧中)初入界不犯。出则犯弃。(既入异众。此物即属异众。不分而出。似盗异众之物。故犯弃)如是(一处)复至余众。(亦入界未犯)一出界。一犯弃。(皆同盗现前僧物故。所以处处皆然。故云一出等。下例同。若有)弟子持师物去。亦尔(犯与不犯。皆同上文。打不打等可知○师物供僧问第二)。

  问。(若)比丘亡。(此之)弟子不持师物与众。(打楗槌羯磨分)辄自分处供养(众)僧。(既违规制)僧可(得)食不。

  答。其弟子先知(有楗槌等)法者。(弟子)有罪。(亦应舍堕。不知无罪)僧不打槌。不羯磨而食。(众亦)犯舍堕(奈何。今之为弟子者。若见师亡。便谓。我师之物。是我所有。如父家业。必属于子。谁敢得之。不达佛法与世法不同。那管犯罪不犯罪纵有地狱。且顾眼下故也。此等非但世谛俗僧。学道禅和。不通佛教者。亦或有之。哀哉惜哉。求道者当通教相。明信因果。不然。虽云学道。反入泥犁。无所祷也○师物应得问第三)。

  问。若师亡。(众)僧羯磨分(亡师之)物。(亡者)弟子应得分不。

  答。应得。(何也)即是(现前)僧故(呜呼弟子随众。祇分一分者。可见佛法平等以至如此。末世果有如是弟子。即可谓之真修行人。戒定慧品必得增明。无上菩提庶可希冀矣。不然。瞒顸儱侗。因果不明。欲求圣道。秪恐未望见在。信夫○无众分物问第四)。

  问。(若)师亡。更无余僧。(无僧在界)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未得具戒)得羯磨分此(亡师)物不。

  答。(虽是五戒十戒名字比丘)即是(现前)僧故。得分。但(可)打楗槌羯磨。(分之即得)不打(楗槌)不羯磨。(分)不得(亦与盗僧物同。故不得也○病物无常问第五)。

  问。(若)病者无常。(故也。死生不定。故曰无常。前所)供病(所)余(之)物。后人(或看病者)得与余病者不。(僧及非僧与之调理汤药不)。

  答。此是(四方)僧物。不得辄取。(与人)直五钱犯弃(纵减五钱。计直轻重。一总都应打楗槌。羯磨分者。始得无过○因亡哭泣问第六)。

  问。(若有)师徒父母兄弟死。(比丘因之而)得哭不。(哭泣皆悲哀之意。大声曰哭。细声曰泣)。

  答。不得。(僧不同俗故。此乃世礼之所为。非道人之所事故)一举声。犯舍堕。可小小泣涕而已(中泣者。虽在出世道中。亦不越世谛之法。同生一会。不忍顿离。如盂兰盆经中目连悲哀涕泣等。可知。又明教嵩禅师辅教篇中。有父母师僧。临丧之际。不得用缞经等服。当以僧服。大亦可也。必以心丧三年。修清净法。以资冥福。春秋追慕。必以营斋诵经。乃至事事法法。皆当异于世俗。此乃谓之大孝也。略取其意。文繁不引○不在分物问第七)。

  问。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在。(二种在与不在)各应得分(物)不。(承上分物中来)。

  答。及羯磨尽得。(此是现在十方僧物故)死时在。羯磨时不在。不得(死时虽住属过去。羯磨不在。属未来。俱非现在故。不得。然准僧祇律中。有或值死。不值羯磨。乃至若为病人求医药。若为塔事僧事。云应与。是名无常物法也。复有不应分物。其中或有经律等。应分处与能读诵者。不应分卖。分卖得罪。慎之○厚葬不宜问第八)。

  问。(若)比丘死。后人(弟子辈)与(他)买棺木(周尸曰棺)衣服。(之类)葬埋(之)与者。犯何事。

  答曰。白僧(但)与泥洹僧(下着裙)僧祇支。(此云覆膊掩腋衣。即今褊衫之类。与其之)自覆。自余(所多者一切皆)应入僧。(不得买棺等。买即有过。何以故)师物一切不得埋(故。埋有何罪)埋过五钱。犯弃。(即是盗用四方僧物故)若弟子私物得。(感师之德。随用多少无过。设使)亡者(存日)知法已。得分处分者无罪(随其在日之本心。欲用者用。欲散者散。乃至欲存者存。后人依其遗命。而行者无罪。不然。皆属四方僧物。故不得也○僧与俗葬问第九)。

  问。(若)父母诸亲死。(无有所葬之物)比丘与办衣(衾)棺木埋(之得)不。

  答。不得。(以俗难消信施故。上明死事。下明在事)若父母亡日。(亡应作存。或作无亦可。无物之日)若病无人供养。(比丘)乞食(应)与(之)半。(如黄梅有养母堂故)若(父母)自能绳线(料理得来)不得。(与之)与食犯舍堕。与衣(亦)犯舍堕。(比丘所有。俱属檀那信施。俗不可用。故俱得罪)况复棺木葬埋耶(其罪更重。可知○病物供僧问第十)。

  问。(若)病者无常。(故也。所有)衣钵(存日)先与看病者。(去)竟不羯磨。(亦不打槌)看病者卖为饭僧。(与他作福。众可)得食不。

  答。众未得羯磨食。众犯舍堕。(众若羯磨而后食者无犯)若看病者不知(佛)法(中)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因不知故)众当语法(众既知事。应教他作羯磨法。然后可食。知法者不教。亦得不教悔过罪也○借物自取问第十一)。

  问。(若)比丘借(他)人(之)物。(暂用而后还)前人(债上已)死。(或无人来取。借物比丘)得还自取(用)不。

  答。(公私多少)一切(所借之物)不得自取。(他虽不来)取犯突吉罗。(既不取。应舍于大众之中)白众。众还得取。众不还。(众)犯突吉罗。若众不与。(或不应与故)强取。(取物比丘)犯舍堕(此是僧物。不应取故。舍者善。不舍者当堕泥犁。贪饕违制。故得此罪也。有云。比丘借物与人等说。文字不顺。故不取也○为师起塔问第十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41:20|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44册No.0750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续-《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摘自《卍续藏第 44 册 No. 0750 佛说目连五百问经略解》
  问。(若)比(丘得)为亡师起塔(欲报师长训诲之恩。可得)不。(塔者。准十二因缘经。塔有八种。佛塔八重。菩萨七。辟支六。四果五。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今亡师塔。蕉叶火珠者是。此与上塔。义略异)。

  答。自物得用。(与师起塔)师物作(者)不得(以是十方僧物故。作者同上。犯师物埋葬之罪。可知○得礼师冢问第十三)。

  问。(若)比丘得向师冢(本师和尚之塔)礼不。

  答。得(礼。感师恩德故。下文佛预设难问。以为或者之辞。或有)难曰。生是我师。(以法益人。当礼可也)已死尚非比丘。唯枯骨而已。何由向礼。(礼之何益耶。礼者应例)答。(云)若佛在世应供养恭敬。(说法利生故)泥洹后亦是枯骨。何以供养耶。(殊不知)师生以法益人。(死)后(感其生前法乳之恩)亦应恭敬礼拜。(埋之必然)有何过也(亦如佛恩罔报。理应敬礼。所谓投身不足报洪恩。殒命不能报深泽。佛恩既尔。师恩例然。可知也○后僧分物问第十四)。

  问。(若)分物(之)时。羯磨已讫(羯后)更有僧来。得分(众物与之)不。

  答。若羯磨讫。(虽云现前)不与无咎。(意含未讫。亦当与之)若及后羯磨。犹故得分(后或更有遗忘之物。谓之索欲羯磨。故有此说。此乃世尊深慈细密。一得利于均沾。二者功乎无失。彼此因果。纤悉无差。非大圣大智慧者。孰能于此哉○上死亡事品竟。下卷三衣事品)。

  五百问经略解卷上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7 16:47:21|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14:46,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