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舍才能够得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很多财富,应该怎么办呢?除了用于基本生活所需之外,我们要多行善业、广作布施;唯有布施的功德,才能种下来生富有的福田,我们经常就「舍得、舍得」,要舍才能够得;我们越是布施,将来所得就会越多,因为布施是富贵的因。相反地,悭贪就是贫穷乃至三涂的因。因此,为了种因积福、离苦得乐,我们不但要供佛、供法、供僧,还要皈依三宝、广作布施,更要精进念佛;唯有念佛,才是真正了生脱死的法门,也是袪除贪欲的妙方。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能够把我们所有的妄想、贪欲,乃至种种烦恼覆盖、降伏;透过佛号,慢慢就会把我们的念头净化,所谓「念佛一声,能灭八十忆劫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已经包含了三藏十二部、已经具足了戒、定、慧;所谓「忆佛念佛,将来必定成佛」,如果,我们都想将来成佛的话,就要放下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痴,一心念佛;精进不懈,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阿弥陀佛。我们都知道,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又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念佛就是种因,就是洒种子;把种子洒下去,将来便能开花结果,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逆境便能逢凶化吉,一切灾难都会袪除,便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不但是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活在当下也要幸福;只要我们当下幸福,便能从佛法中得到最大的妙用,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说:「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每觉悟一点,烦恼就会减轻一些;《六祖坛经.机缘品》亦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我们悟道之前,心随境转;悟道之后,境随心转;心随境转的时候,我们就是凡夫;境随心转的时候,我们就是佛。心随境转的时候,就我们不能自我作主,但如果能把外境界转化,我们当下就是如来。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转化外在的环境,而不是倒过来被外在的环境所驱使、所束缚。唯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解脱之后,当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或名闻利养的时候,都能不为所动、都不会动摇;面对五欲六尘,都能舍弃、都能放下;能放下,才能安乐、自在。而且不但自己安乐、自在,更要影响身边的人,都能安乐、自在。
以佛法来说,世间的爱辱荣华都是不长久的,所以,我们要尽量舍弃;舍弃即是选择善法,远离恶法;而所谓恶法即是贪、瞋、痴三毒。据经上说,贪欲有三种之多;然此三种贪欲,从何处而生呢?一、从妙境生;二、从爱想中生;三、从我见中生;那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要用「不净观」,来观想、来对治。前几天我讲了很多对治贪的方法,亦可作为参考。而瞋也有三种:一、从恚生;二、从逆境中生;三,从过去随眠中生。一般来说,我们遇到逆境之时,就容易生起瞋恨想,因此应该以「慈悲心」来对治。另外,愚痴亦有三种:一、从无明生;二、从身见中生;三、从疑心中生。由于我们凡夫有很多的疑心,所以在《中观论疏》里说,要用「因缘观」来对治。因缘观即是四谛与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名「正见」;四谛即「苦、集、灭、道」,这都是破种种的邪见,显示种种的正见;如果能破邪见显正见,我们便不愚痴、不执迷不悟了。
释迦佛曾说祂以精进力,使正法住世三千年。但为什么时间如此的短呢?因为祂说:「因度女人出家的缘故,我的正法要减五百年。」因此只余下二千五百年。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载,佛陀入灭后二千五百年间,可区分为五个五百年,简称「五五百岁」。以表示佛教消长的趋势。其中,前二个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时有修证解脱禅定之人;第三、第四个五百年为「像法时期」,此时之人虽有修行而无证果,唯有多闻、布施者;最后一个五百年又称「后五百年」,则为「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此时之人无修无证,唯以斗诤而为正修。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亦同样举出「五五百年」的说法:依次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造寺坚固、斗诤坚固等五个时期: (一)第一五百年,为解脱坚固时期,得智慧悟道的解脱者为数甚多。(二)第二五百年,为禅定坚固时期,得禅定者众多。(三)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时期,此时期热心听闻佛法者众多。(四)第四五百年,为造寺坚固时期,于此时期间热心建立寺院者颇多。(五)第五五百年,为斗诤坚固时期,此时期则互相攻伐,以自说为优、他说为劣的斗诤风气盛行。五个时期以后,虽有剃除须发、身着袈裟者,然毁破禁戒,不如法行。 宽运法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