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
心不安静时,自然就有许多杂染烦恼促使它痛苦。觉知的意思是,只要一有杂染烦恼生起,便去看好杂染烦恼,而不在它的势力下行动。
每个人都与苦同住,却不理解苦,那就是他们无法从中得到解脱的原因了。
当下生起的种种是我们痛苦与束缚的所在,亦即是我们解脱之所在。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想得愈开,活得愈好;笑得愈开,快乐愈多。
烦恼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只是一些尘劳假相而已。
事繁心闲,忙而不乱。
人活着既是要努力工作,打起精神活下去,承担生活的痛苦和挑战,又要让自己放得自在适惬,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只有使自己的心神解脱一切烦恼的妄念,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快乐。
如果能够了解感觉是执着的对象,心就可以获得解脱,不再受感觉的左右。感觉通常都会控制心,引诱我们掉入后悔莫及的情境。
当我们不再攀缘执取的时候,痛苦也就不会产生了。
[红尘]是最好的道场。
生命的圆满就在纷乱的生活里,一切都在于心念的转动。
平静是在我们内心里的烦恼和痛苦中找到的。
在你经验苦的地方,一样可以从苦中找到自在(解脱)。试图逃避苦,实际上是在朝向苦。
佛陀并不是在世间之外觉悟的,而是在这世间内。
混乱生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生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修行就是这样。[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
如果我们住在非常安静,没有什么生起的地方,智慧能生起吗?
如果我们认为宁静存在于无知觉的地方,要找到宁静,我们必然要当个毫无知觉的盲聋之人了。
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
人必须工作,必须与其他的事物有所来往。你可以说,那全都是杂染!但为了智慧的开展以及愚痴的断绝,我们必须这样子生活。
如果我们害怕痛苦而不愿去面对它,我们要到哪里去和它打仗呢?如果痛苦生起而我们不了知它,我们如何去处理它呢?
逃脱痛苦,意指知道脱离痛苦的方法,而不是指从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若那样子做,只不过是带着你的痛苦一起走罢了。
当痛苦生起时,你必须注意它,别只是不理它。
如果想要了解痛苦,你必须洞察目前的情况。无论问题在哪里生起,它必然就在那儿被解决。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将生起的地方,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
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不必要逃跑,就在那儿解决这问题点。
因害怕而从痛苦中逃跑的人,是所有的人当中最愚蠢的。他只会无止境地增加他的愚蠢。
正面的面对问题。
贪、瞋、痴空就是真实的空。
依法的语言,涅槃是指消除烦恼所得的清凉。任何时刻,只要脱离烦恼,当下就是清凉、短暂的涅槃。
完全去除烦恼执着就是涅槃。
我们可以在自心中寻得轮回与涅槃,一如苦与乐同时存在。
如果我们没有快乐来助长自我的话,就必会拿苦来助长自己。
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
妄想兴而涅槃现,尘劳起而佛道成。
快乐的是谁?是心在快乐;受苦的是谁?是心在受苦。不管这些事情从哪里生起,那儿就是它们息灭的地方。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
人必须调伏心,因为一切痛苦都是来自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你要处理你这颗心,也不能离开你现在所有的念头。
若肯当下休,便可当下了。
修行即是将执着的力量化为无的观念,透视它的无常性、无永恒性、因缘和合性。
拒绝烦恼的人,永远得不到菩提,逃避烦恼,就是逃避菩提,因为烦恼当下悟道,就是菩提。
当悲哀在我们耳畔低语,生命是我们难以忍受的重担时,我们需要勇气才能面对烦恼,将其转换成启发本性的动力。
痛苦与欢乐像黑暗与光明,相互交替,只有知道怎样使自己适应它们,并能聪明的逢凶化吉之人,才懂得怎样生活。 如果一个人远离尘嚣,到山中去过着幽寂的生活,那么,只不过是第二流的隐士,还是环境的奴隶。
所谓的“神通”──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弄通。
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只因我们不悟,而变为一切皆苦。
忧愁可用智慧观照,透过空性将其转为慈悲。
若你接受一切境界,境界就对你起不了作用。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是涅槃,便无生死可厌。
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具有灭一切苦的智识,才是绝对的圣智。
欲入如来圆觉妙地,当处发生,当处寂灭。
觉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处透得过,便是悟处。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一切障碍,无不是觉。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如果我们是有智慧的人,那么一切的烦恼都会带来觉悟,就连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其价值与意义。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世间人叫命运,修行人运命。
境无好坏,损益在人。
一个人不能够创造环境,就会被环境所创造。
走出痛苦的死巷,快乐就在转角处。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
在你感受到烦恼的同时,便彰显了你的觉性,故说“烦恼即菩提”。
烦恼海出智慧珠,尘劳山长功德宝。
太阳升,黑暗灭;智慧出,烦恼除。
对问题一时的困惑,并不表示你将继续的误解下去。
通常人们并没有通彻领悟到这个真理──心灵的宁静是垂手可得的。
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好天坏天都是你的感觉,其实晴朗、阴雨、刮风都是好天气;若有差别,那是气象台的事。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无明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槃本有,以迷罔知。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恼何所居?
离境便无心,离心便无境,境能引心,心能变境。
常用大智慧(即观照般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即无始无明)。
妄念不是从佛性来,是从无始无明来的。返妄归真,由无生有,有归于无,皆是无始无明作用。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烦恼即是菩提,净土生于泥粪;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
有人跌落深井,不用绳子就可以救他上来,既然不用绳子要如何救呢?或者,谁在井里呢?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断除烦恼(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性所变,乃为情,憎爱交加理不清。须知想念即本智,觅水离冰佛岂成?
识得无明,顿息烦恼,正是自在当前的大觉之境。
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生死百年花上露,悟迷一旦镜中头。 阿弥陀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