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查看: 3385|回复: 5
 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29 13:25:5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九五卷)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清凉大师《疏》,我们接著前面,看「别开义类」,它有「三事」,第一「愿所依事」,第二「愿所为境」。前面讲到「愿所为境」,我们今天接著看这段文。
  「二愿所为境,其一一愿,尽该法界一切有情,不同权小,谈有藏无故,又愿即行,成回向故,一一皆成所行清净善业行故,如云知家性空,则菩萨之心,必诣空矣」。这段开示是清凉大师所说的。「愿所为境」是讲这品经总有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知道,为什么佛要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了。普贤行跟大乘菩萨行,差别在哪里?在心量的不同。大乘菩萨还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普贤菩萨的心量,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所缘的境界;这个心量等虚空法界,是自性的圆满流露。这些地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把心量拓开,真正能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世出世间一切苦,都是心量太小,要把心量拓开。所以,它不同权教、小乘,「谈有藏无」,总不能够遍法界虚空界。
  下面又说,愿就是行,行就是愿,成回向故。回向,前面讲过,回向三处,一一愿、一一行,成就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换句话说,与法性圆满的相应。法性是什么?这个不能不知道,知道,你就见性,你就成佛了。不能不知道,但是我们也很难明了。见性的菩萨他能够了解,没有见性的,我们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它有个原则,我们要能体会到,那就是纯净纯善,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我们抓住一个纲领,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行了。这里头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与自性相应。
  第二,回向菩提,这个就比较好懂。我们的修学求什么?求智慧,菩提是智慧,彻底的觉悟,求这个;决定不是求人天的富贵,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人天福报,这要知道。为什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一定要明了。佛教我们求真的,不求假的,真是永恒不变,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清净心来。你看《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的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实相智慧就现前。
  实相智慧的起用,就是无所不知,换句话说,任何问题都没有了。九法界众生的问题,他要提出来,你都能一一的帮助他解决,这是智慧。我们自己所求,要用佛经上一句话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的目标祈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里头有三个阶梯,首先要求「正觉」,正觉从哪里来?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而且不断重复在讲,慈悲到了极处!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放下对世出世间法一切的执著。要晓得执著是见思烦恼!放下一切执著,正觉就现前。
  要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就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本善。善是什么?善里头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相好。善,本善!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毫无差别。我们的善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善被烦恼障碍住,所以它不能现前。第一个障碍,就是执著。你只要有执著,无论对哪一法、对什么事,只要有执著,智慧就不能现前,正觉就不能现前;执著放下,正觉就现前。这不是圆满智慧,是一部分,露出来了。
  功夫再向上提升,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也断掉,不分别了,智慧又透出一层,叫「正等正觉」;最后把起心动念也放下,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又把他修行证果的方法教给我们。方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放下太重要了,放下是真正的功夫。佛是彻底放下,这我们要晓得,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一放下,无上正等正觉现前,圆满的现前。这时候就像诸佛如来一样,你会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回向菩提,这是自利。
  第三,回向众生,这是利他。我们前天,内部同修谈话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人到这个世间来,为的是什么?佛给我们的答覆,两桩事情:一般人到这个世间来是酬业,人生酬业,酬是酬偿,业是你过去造的业因。过去生中你造的善业,这一生当中你来享福,你到这里来干什么的?来享福的。如果过去造的是恶业,不善业,那你到这人间来干什么?来受果报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不再怨天,不再尤人。不怨天,不尤人,老老实实安分守己,这就对了。来消受业报!业有善恶,果有苦乐,这是一般人。
  另外一种,是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的,他是干什么?就是我们第三回向讲的,回向众生,回向众生不能说空话,要有实际行动。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感应道交。他来做什么?他来教化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印度,都是做样子给我们看。三十岁成道,什么叫成道?三十岁那年他才彻底放下,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彻底放下。真心、自性圆满的现前,这个圆满现前,就是显示出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相好。
  智慧、才艺大概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看了佛教这么多经典,佛是真有智慧,真有才艺。相好是福报!好像释迦牟尼佛一生,过的是托钵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现在人看到是苦不堪言,这哪有福报?那你仔细再观察,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福报从相貌当中显示出来。再细心观察,当时这些国王大臣、龙天善神、九界众生皈依受教,你说这是不是福报?是!你从这个地方细细看。
『 卍巴蜀佛教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卍巴蜀佛教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无量香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卍巴蜀佛教 』的立场无关,无量香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卍巴蜀佛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卍巴蜀佛教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29 13:28:0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900 像素,请勿小于 600 像素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5》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我们凡夫见不到,可是世尊偶尔也现一现,用他的神力显现出来让大家看看。有那么一、二次,大家怀疑释迦牟尼佛的报土,佛以脚趾按到地上,山河大地突然之间产生变化,就跟极乐世界一样。佛、法身菩萨,实际上是住净土,而我们凡夫住秽土。就像现在我们看电视,两个不同的频道,我们没有办法同时看两个不同频道;而佛与法身菩萨,频道的界限全部突破,所以他住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具足无量无边的法界,没有障碍,这是《华严》末后讲「不思议解脱境界」;换句话说,解脱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真的,这个不思议是不起心不动念,就突破了,科学家讲的空间维次,真有,不是没有。
  佛法不讲空间维次,讲法界,讲十法界,讲无量无边法界,佛家讲的法界就跟科学家讲的空间维次是一桩事情。佛知道,空间维次从哪里来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空间维次!这不是真的。所以我们才晓得,空间维次是从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没有!所以有妄想分别执著,是把一真法界扭曲了,这个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多次的报告,扭曲了。正如同水反射的境界相同,佛在经上常常用水来比喻心,心水。心水清净的时候,像湖水,小的湖,风平浪静的时候,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景色照得清清楚楚,美不胜收。可是水如果起了波浪,风吹,浪起来,这个湖照的湖光山色就支离破碎,愈是大浪愈模糊。
  由此可知,法身菩萨以上的,初住以上的,心永远是平静的,因为他在境界里头,他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四圣法界,像我们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还是起心动念,但是他们没有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出了十法界,肯定不起心、不动念,如果起心动念,他就出不了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是自己变现的,起心动念就有,不起心不动念就没有。
  所以回向众生,众生有感,佛一定要有应。这个里面有个缘,缘很重要,所以佛法里头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样子说来,佛的慈悲心好像不圆满,为什么?无缘他就不度。无缘还是度,说佛不度无缘众生,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你要了解。这个众生缘还不具足,佛帮不上忙,譬如他的执著还没有放下,佛对他无可奈何。要不要教他?要,他只要有善根,善根就是说他能信、能解;能信,能解,佛一定教他。他什么时候真的把执著断掉,这是什么?缘成熟了,阿罗汉的缘成熟,佛是一定帮助他证阿罗汉果,这叫度他,缘成熟了。你於一切法的执著没有完全放下,佛没有法子帮助你成阿罗汉果,这就叫不度无缘之人。如果这个众生,不但他的执著放下,他分别也放下,这就是菩萨的缘成熟,佛一定要帮助他成菩萨。这个菩萨是权教菩萨,我们前面念的权小,小就是阿罗汉,权就是菩萨,权小菩萨。如果他是在一切法里头真正的不起心不动念了,这个人成佛的缘成熟,一定要帮助他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作佛去了。
  前面都讲过,同学们要细心去体会,很难讲。细心体会你才能够逐渐的明了,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从初住起一直到究竟果位,总共是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的人统统对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那个境界是平等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既然平等,为什么还要讲四十二个阶级?这个要懂得,真平等,但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是从无始无明习气上说的,说这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不好懂!所以我上一次讲这个问题,我用一个酒瓶做比喻。
  我们不说多,我们就用三个酒瓶来做比喻。这三个酒瓶,酒都倒光,确实没有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闻一闻,还有味道。第一瓶,譬如我是前两个星期把它倒掉的,瓶口打开,闻闻有味道。第二个瓶是前一个星期打开的,也擦得干干净净。第三个瓶是今天倒掉的,统统都没有,干干净净。闻闻看,三个瓶都还有酒的味道,但是这三个瓶的酒味道有浓淡不一样。今天刚刚倒掉的,气味很浓;一个星期之前的,闻闻,比这个淡;两个星期之前倒的,比这个更淡。你想想这个例子,你就体会到这四十二个阶级,统统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是味道浓淡不相同。佛把这个浓淡分成四十二个阶级,这就叫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四十二个阶级,你在形相上看你决定看不出来,完全一样。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断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有先后!到什么时候,好像酒瓶一样,闻闻完全没有味道?可能要二、三个月,又用不著力,让它自自然然的。所以佛给我们讲,无始无明习气完全没有,需要多长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佛家讲成道要三大阿僧只劫,是说这桩事情,不是说我们一般修行。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天开始,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对於一切法起心动念断了,不再起心动念,从这天开始;就像瓶酒倒光,擦干净,从这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它的气味完全没有?三大阿僧只劫。这个三大阿僧只劫是自然的,一点功力都用不上,在大乘教里面讲「无功用道」。你要是想用一点力,你不又动心了,又起心动念了?所以叫无功用道,自自然然。
  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他做什么?实在讲,回向!他所做的都是给众生做榜样,身语意三业教化!在佛经里面不是讲三业教化,讲三轮教化,因为他们已经不造业;轮就是法轮的轮,三轮,身语意,永远不会中断。哪个地方众生有缘,有缘就是对他有信心,他就要去帮助那个人。所以从前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与众生结法缘。他说你要不结法缘,将来成佛的时候众生不相信你,你就没法子度众生。有的佛缘结得广,度众生多,教的多;有些佛,法缘就没有那么殊胜,度众生就少。你看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法缘就不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法缘比弥勒菩萨殊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29 13:29:08|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九五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5》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由此我们知道,诸佛如来里头,跟一切众生结法缘最殊胜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缘,圆圆满满结到遍法界虚空界,可以说一个众生都不漏。普贤菩萨在此地就是这样教我们,我们一定要於一切众生处起善心,这个重要。不能有嫌弃,不能有我不喜欢,我讨厌,这不可以,这个念头跟众生就没缘。所以大乘教常讲结欢喜缘,欢喜里面没有贪瞋痴,这个欢喜叫法喜。有贪瞋痴、有情在里面,那就错了。这个缘就会变成六道,生生死死在一起做眷属,这个很麻烦,这真是会拖很多劫数,纠缠不清,很麻烦。
  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以智慧,把情变成智;离妄想分别执著,情就转变成智。情跟智是一个体,两种作用,一体的二面。我们做凡夫的,真的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变成感情,感情就是烦恼。修行证果的人,把烦恼又转变成智慧,把感情、烦恼转变成智慧,转识成智!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听到佛经里面这段开示,想到当时我们自己认为是知识分子,好像挺有面子,值得骄傲。听了这段开示之后,才恍然大悟,知识是错了,我们把知变成识,这就是凡夫。应该怎么样?翻过来,转识成智,那就是法身菩萨。
  所以回向,第三个是回向众生。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所以我说这是第二种人,乘愿再来第二种人。第二种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众生服务。为众生的范围大,为人民的范围小。为人民,十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其他都沾不到;为众生,十法界统统都包括,你说这个多大,多不可思议。
  接著讲,「一一皆成所行清净善业行故」,清净的善业。清净两个字很重要,清净是离相;善业就是有益於一切众生,有益於一切众生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是有益於一切众生。有益就是不著相,就是刚才讲的,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清净。起心动念就不清净,分别执著那就更糟糕。
  底下引用下面经文来说,「如云知家性空,则菩萨之心,必诣空矣」。「知家性空」是我们偈颂里头第一首。菩萨知家性空,他对这个家还有没有执著?还有没有分别?还会不会起心动念?全没有了。那这个家还要不要?家要,家一定会做得比任何一家都圆满,真正做出家和万事兴。为什么?给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不是说知家性空就不要了,不要你就著到空,为什么?空有你还有障碍。没有障碍,你才真正能帮助人,利益人。
  所以在中国,中国古圣先贤,我们学佛之后,从理上来说,中国古圣先贤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像文武周公、尧舜禹汤、孔孟老庄,是不是佛菩萨化身来的?我跟李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李老师说从理上讲得通,但在事上没有证据。对,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这我们要明白。那是不是?很可能都是的。在中国这些根机确实不如印度,印度人比中国觉悟的程度高,中国人还不到那个程度。所以在中国,特别讲求的是伦理道德。这些大圣人以伦理道德来教化众生,让一切众生过现前真正幸福美满,安和利乐的生活。就是菩萨道!然后再慢慢的培养他的根性,帮助他向上提升。慈悲心在这里表现出来,在这个地方看出来。释迦牟尼佛尤其表现得好,大小乘经论里头,你看他教人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净业三福头两句就是的。
  你再仔细去看看戒律,每一条戒律的境界都不可思议。戒律是一样,譬如五戒、十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每个人境界不相同。修普贤行的人,三皈、五戒、十善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普贤菩萨修的,没有离开。到等觉菩萨,还是修这个,境界不一样,太深了,太广了,广我们能理解,深不能理解,无法想像。我们在前面读过,《华严》说得好,世界有微尘,微尘集聚才成世界。微尘里面有世界,谁能够进去?普贤菩萨。世界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说明什么?大小不二,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大小,所以叫一真。有大小,大小就二法,大小就对立,没有对立。
  惠能大师明了,他得法的时候二十四岁,他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对立的。所以他到广州,这是在猎人队里住了十五年,想想弘法的缘该成熟了,离开猎人队到广州,就是现在的光孝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师讲经,他去听,杂在听众里头。听众当中有两个人起了争论,因为讲堂外面,就是大殿外面挂著有幡,风吹著幡,在吹动幡,幡在摇动。有个人说幡动,那个人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两个人在争,彼此不相让。他在当中插了一句话,他说,「仁者」,仁者是对人的尊称,很客气、很谦虚,「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说出来之后,让大家都感觉到惊讶。印宗经讲完之后来看他,然后才暴露身分,知道是第六代祖。
  心动,只要心不动,万法就不动,所以真的是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菩萨真正觉悟之后,他心如如,但是他不碍你的动;动静不二,我们动,佛菩萨不动。我们动能够符合有规律,这是善的;脱离了规律,那就有罪过,就有灾难。顺著法性,美好的;违逆法性,那就是所谓天灾人祸,违逆了法性,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这是错误的。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帮助脱序的这些人,如何教导他回来,一定要依照自然的规则,不要再脱序。人有人之道,天有天之道,畜生有畜生之道,所以十法界叫十道,鬼有鬼之道,地狱有地狱道。有正道,你才能有出头的日子,你要是走到邪道,就麻烦了,你就愈迷愈深,愈做愈错。
  所以,十法界是自己心想生的,一切苦乐是自己善恶业所感召的。至於佛菩萨,清楚明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菩萨示现在家,示现作人,示现在家,示现从事於种种事业,都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做最好的模范,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要懂得。好,现在时间到了。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29 13:30:11|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九五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5》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下面是第三,「三愿所为境成利益中,由愿於他成种种德,自获如前所说功德」。「如前所说功德」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能获一切胜妙功德」,殊胜微妙功德,全是从自利利他行当中获得的。自利利他意思很深,利他确实是种种功德。自利是什么?实在讲,自利就是在利他行中成就自己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自利。自利是离相!离相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你就错了,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成就众生,即一切法,自利是离一切相,就是做无量无边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自己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是自利,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懂。
  法身菩萨,从初住到等觉,不就是因为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习气逐渐消除了!如果他还有起心动念,他这无始无明习气怎么能消得掉?三大阿僧只劫,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之后,不要说成佛之后,就是证得圆教初住以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永远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出不了十法界,永远不会起心动念。这个理事我们都很清楚、很明了,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不可以修普贤行?可以。清凉大师在《华严经》开头就给我们说出,《华严》十种当机,最后一种是凡夫。什么样的凡夫可以修普贤行(今天我们念的净行品)?大心凡夫。什么叫大心?这是大乘教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再讲得明白一点,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这个人就可以学普贤菩萨,就可以修普贤行。他对於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爱敬,平等的慈悲,平等的利益,所以成就种种德,这是真的。
  成就种种德,他有没有一个成就种种德的念头?给诸位说,没有,决定没有。如果还有真的像经上讲的「成就一切胜妙功德」,他什么功德也没有。为什么?他著相了,他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有什么功德?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所成就的是福德。福德跟功德要辨别清楚,福德只能在六道里头的三善道受报,你种了许多福德的话,你来享福,这个要知道。
  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四十九年,天天教学,天天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疑难杂症,解答问题。我们昨天星期五,因为这栋大楼水管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上课,停了一天,今天中午才修好,请大家原谅。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解决问题,随时都有从四面八方来的人,疑难杂症,请他老人家帮助,从来没有拒绝的。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佛的身体好,体力强壮,不疲不厌,他不会疲倦,他也不会厌烦。做给我们看,这就是成种种德。他有没有成种种德的想?没有。
  我们确实能体会到,那些佛菩萨住世,无论多少年,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教化众生,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我们要问,他既然不起心不动念,他的法从哪里说出来的?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自性流露!这么出来的,他不需要准备。现在我们凡人讲经、上课都要做准备,他没有,没有准备,全是自性流露。你要看到他,真的一天到晚都在定中,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佛是一句话不说;佛心清净,言语很少,这都是教育,都是教导。所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言语少,不多话!你不问他,他没有话好说;你问他,他给你解答,解答完之后,又回到定中。即使解答的时候,也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才叫胜妙功德。如果不度众生,不帮助别人,「胜妙」两个字,他只有妙,没有胜;说老实话,如果没有胜,妙也没有了。因为自他是一体,是分不开的,有胜才有妙,有妙才有胜,胜妙是一体的二面,这个意思要能体会。
  下面说,「然有二义,一通,二别,通则随一一愿,成上诸德,斯为正意」。一百四十一愿,展开来就是佛菩萨无量的行愿,诸位常常听到佛经里面讲法门无量,行愿亦无量!这个一百四十一是把它归纳起来的,为了教学说话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一百四十一。为什么是一百四十一?前面都说过,表法的意思!所以任何一愿都成就圆满的胜妙功德,为什么?真心是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
  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读到的,微尘里头有世界,一一微尘皆有世界,不是说某个微尘特殊,那里头有世界,其他的微尘里头没有,不是的。一一微尘,没有一个是例外的。那世界多少?无法计算。又何况微尘里面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又有无量的微尘,每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佛家讲深,广容易知,深难知,很不容易理解,重重无尽。就是微尘里面的世界我们也不可思议,无法想像。像《华严》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头所说,一一微尘圆满具足!没有缺少一分一毫,圆满具足。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没有底!所以深广难知。
  诸佛菩萨如是,特别是法身菩萨。九法界众生,有没有这个境界?肯定有。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我们不知道,有而不知道;他们有,知道得很清楚,这不就是觉迷的事情吗?他们觉,我们迷,只有觉迷的差别,除此以外没有差别。什么是一真法界?什么是华藏、是极乐?此地就是!而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把它变成这个样子。妄想分别执著有这么大的能力?有,看到江本胜博士水实验的报告,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起心动念有这样大的作用。你看起个善念,水的结晶多美;起个恶念,马上就变得很丑陋。
  所以外面的境界,山河大地,有没有灵气?风水好,这边有灵气。什么灵气?那个地方有心善的人、心正的人,他住在那个地方就变成灵气,变成最美好的。如果这个地方住的是个很恶的人、很凶的人、好杀的人,人家走到那个地区,就会说这里头有杀气,杀气好重!心地稍微清净一点的,他就有这个感触。中国人讲气,外国人讲磁场,这个地方磁场很温和、很柔和,很美好;那个地方的磁场叫人感觉到不舒服。中外都一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好好培养自己的善心善意,善心就是爱心,善意就是感恩。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29 13:31:15|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九五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5》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下面「别显」,别显里面举的例子就多,好像举了十一个,十一段。第一个,「如愿於他得坚固身,心无所屈,则自必成十种三业离过成德之德也」。这个经文非常之好。你看「如愿於他」,希望别人,希望别人得坚固身,坚固身就是金刚不坏身,我们今天讲健康长寿。自己一定成就十种三业离过,就是智首菩萨所问的第一段,第一段经文所说的。他向文殊菩萨请教,「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一直到最后第十句,「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这个十句。前面我们也详细做了报告,这十句是自性的大圆满。圆初住就具备,但是到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他放的光就圆满了。初住菩萨虽然证得,还有习气在,这个习气是无明的习气,要慢慢让它自己消退。此地用不得力,完全是自然的消退。
  所以从证得法身之后,就两桩事情,这以后就两桩事情。一桩事情是上求佛道。并没有求的心,肯定是到十方供养诸佛,听诸佛如来讲经说法。这是什么?这是给一切众生做影响众。让我们看看这些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尚且在法师座下听经闻法。让一切初学的众生感到,你看他都在听,我们更要认真努力,有这个意思。所以起带头的作用,这是胜妙功德。
  第二,为一切有缘众生服务。众生有感,自自然然就有应,不会有起心动念。千万不要以为「众生有感,我赶快去应」,我们凡夫都是起心动念,他没有,自然的。没有起心动念,怎么会有感应?江本胜的水实验,做了科学的报告。我们起心动念,水有感应,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没有起心动念,自然就有感应。物质尚且如此(这是矿物),佛菩萨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要懂!而且我们要学。听到要学这个,大家一定就会想到什么?参禅的,入定。没错,念佛人,念佛就是禅,念佛就是定。你现在没有禅,也没有定,问题是什么?你不会念。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这不是普通人讲的,「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不是佛说,谁能相信?佛说了我们才相信,无上深妙禅。
  由此可知,我们天天念佛,不会念。会念,怎么念法?把我们的执著念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才有执著的念头自己晓得了,晓得就是觉。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一定会起的,凡夫!不起念,不就成佛了!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此地。佛是在一切境缘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当然没有,这个要知道。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境界就起心动念,这个要知道。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接触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接触了,睡著了;意根还接触,所以你晚上会作梦,作梦是意根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有中断的时候,睡眠就中断,意根不中断,很麻烦!
  所以,从意根也能够勘验自己的功夫。譬如我们没有学佛之前,几乎天天作恶梦。因为我们生在抗战期间,逃难,也常常梦到日本人在后头追赶,吓得到处乱跑,吓了一身冷汗,惊醒起来。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思也有梦。学佛之后,大概前面十年,还有这些恶梦;十年之后,恶梦少了,一年偶然有个一、二次,少了;三十年、四十年,没有了,还是有梦,但是没有恶梦,偶尔也梦到佛菩萨。从这里转变,看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可是如果说梦到佛事,梦到佛菩萨,梦到佛的境界,不要生欢喜心。一定要记住《金刚经》上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理会就好,不要在里面分别执著。
  连作个梦都要分别执著,你说这个多麻烦!许多同修都有这种情形,来问我,昨天作个梦,前几天作个梦,梦到怎样怎样,来告诉我。放下!一切都要放下。恶梦不要惊慌,不要害怕,梦到佛菩萨也不要欢喜,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如如不动。佛在《金刚经》上教须菩提的,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大家,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你看佛说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外不要著相,内不要动心,这叫禅!我们念佛是修禅,才起心动念我们就觉悟,觉悟之后「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转变了,不管是善念、是恶念,统统转到阿弥陀佛,这就叫觉。
  你看看这个觉比禅宗的方法容易。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念念觉,「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把所有一切的念头,善念、恶念统统都伏住,都把它盖覆住,就这一句佛号。所以,以一句佛号对治所有一切的念头,诸位想想看,这不是禅是什么?所以佛讲,这是无上深妙禅。
  我们愿意别人得坚固身,身心健康长寿。会劝别人,当然自己就有成就,自己成就,像前面所讲的十种三业离过。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过失,这才真正成就胜妙功德。
  第二,「愿於他具足成满一切善法,则自成就堪传法器」。别显我们这一看,对前面的十问,你看念念回向成德,念念不舍众生!这是我们要学的,愿他(他是一切众生)具足成就圆满(成满是成就圆满)一切善法。怎么落实?给诸位同学说,《弟子规》落实了,《十善业道》落实了。《十善业道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一切世间是讲十法界。这是什么法?佛说「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又说「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才能具足成就圆满!真正具足成就圆满一切善法的(就是十善业道)是谁?如来;菩萨、声闻具足成就,不敢讲圆满。这个东西要真干!要名实相副。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29 13:32:17|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九五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五卷)  200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5》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所以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弟子规》做到,你要去真做,你才晓得它的善,才晓得它的德。先学弟子规,再学十善业,没有弟子规,十善业道不能成就。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十善业一定是以弟子规为基础,才能够建立,然后从十善业上,才能建立戒律、威仪。净业三福里面讲,「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有的戒律、威仪都是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业是决定做不到的。十善业是以弟子规为基础,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做。再往上面去,普贤行,我们要想修普贤行,要想修「净行品」,你没有这个基础怎么行?没有这个基础,这一百四十一愿,我们念了之后也是做不到,无法落实。何况他愿愿都是以遍虚空遍法界为境界,我们怎么能做到?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的心量就变得很小,心量没法子拓开。
  经上说得好,具足成满一切善法,自己才「堪传法器」,你看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堪传法器这四个字说得重!什么意思?诸佛的传人!这不是哪一个祖师传法给你的,不是一个法卷,或是个证明,不是。你传诸佛之法,你要是不能够具足一切善法,你怎么能传法?这是我常常讲的,勉励我们同参道友,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圣人,他们的教诲能够感化那么多人,影响千百年不衰。而我们所讲的那些,没有人相信,什么原因?别人他做到了,而后说到,听众哪有不相信的道理?这就是说,他自己已经成就一切善法,他讲了人相信;我们没有成就,讲出来没人相信。
  你把弟子规都做到了,你讲《弟子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你把十善业做到了,你讲《十善业道经》,没有人不相信,就这么个道理!《十善业道》我没有做到,我讲这个经,谁相信?没有人相信。所以古德勉励人,先行其言,这是圣人,先做到了再说,是圣人;说到之后,决定能做得到,我常讲这是贤人;说到做不到,骗人!骗人,人家怎么会接受?怎么会相信?所以「堪传法器」这句话很重,这是你有条件、有资格承传诸佛如来的大法。
  「三愿於他深入经藏」,这是我们三皈依里面第二句,「自皈依佛,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愿他深入经藏,「则自成众慧」,你自己一定能成就无量智慧。为什么?常常念著帮助别人深入经藏,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就是智慧。帮助别人深入经藏,方法很多,成就智慧浅深不同。介绍别人学佛是这个意思,愿他深入经藏;介绍别人读这些佛经、善书,也是这个意思,印送经论、善书。
  我们在初学佛的时候,自己的生活很辛苦、很艰难,老师教我学布施。在没有接受老师的时候,我很吝啬,为什么?生活太苦,赚钱实在不容易,而且又很少,连自己生活都勉强维持,哪有多余的去布施?老师教导之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贫穷?过去生中吝啬,不肯布施,所以这一生得贫穷果报。怎么挽救?怎么改善?学布施!财施是因,财富是果;法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所以我就晓得,应当要改造自己的命运,要很认真努力。那时候在台湾,有人发起印经,大家来凑钱印一本经书。那个分量也不大,我们没有钱的人出一块、二块,尽心尽力。人家放生,好事情,我们也出个一块、二块。反正是道场里遇到好事情,我们总是随喜功德,欢欢喜喜。自己生活更节俭,省吃俭用,来多做一点布施供养。还真有效,财愈施愈多!
  初学佛的时候,我那时候一年做这些好事,就是随喜功德做这些好事,大概只有一、二百块钱,台湾钱,合美金不到五块钱,一年能做的。一生干这个事情,往后供养就愈来愈多,愈多就愈施,自己不要留钱。钱是个通货,要流通,愈流愈多。老师给我说的话,我认真去做,果报完全如他所说;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我都得到。我跟同学说我并没有求,我什么都没求,自自然然的。一生都保持这个原则,有钱,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没钱,不做。当然最好是不做,自己没有事情,这个多快乐!可是许多同修送来这些钱,不替他做好事,错了。他送来的时候我们替他做,给他回向,成就他们的福德、功德。他要离相,就是功德;他要不离相,就是福德,要真干。功德、福德在事相上没有差别,在念头上有差别;一个是离相,一个是著相,离相就妙,妙是功德。所以自己成就众慧,这是智慧圆满。
  佛法无比的殊胜,这我一生当中体验了,愈学愈欢喜,愈学愈殊胜,确实法喜充满。法喜就像涌泉一样,永无止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31 01:55,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