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查看: 2165|回复: 4
 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12 19:21:06|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
胡春业

  佛教各学派的教义理论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它们的终极取向还是归摄在如何修证佛法、如何达到解脱的目标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华严宗有关修行解脱论中的教义也不例外。
  天台与华严同为中国佛学显教体系的精华,然天台宗的教理在诠述诸法实相,而以性具说为依归,教观总持是天台佛学体系的最高真诠。华严宗则综合天台的实相论与缘起论,一统印度中观、瑜珈两大学系的论争,而以诠述唯心缘起无碍法界不思议为宗趣,而以性起说为归宗。此二派的学理,堪称中国佛学显教体系之精华。
  华严宗是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建立的一个大乘宗派。此经是世尊成道后,于最初二七日在菩提树下,对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萨,开显菩提般若正觉的无上根本*轮。此宗法门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能于自己心内,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菩提,同入如来法界缘起圆融无碍大乘般若真实华严理性之境。故此经可说是集诸佛神妙的威德智用,贯彻诸法性相与理事,从般若解脱的实践观行来看,可谓为“穷理尽性”的法门。华严宗的性起解脱论中最显著的特色教论及思想,完全从纯净无染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出发,是以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和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一心法界为宗旨。教相即观法的实践论──即教即观,即观即教,亦在其根本宗趣中彰显。
  有关华严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共有四部著作可参研:1、《华严经》,2、唐代清凉国师《华严疏钞》,3、后世佛果禅师《华严经五十三参赞词》,4、晚唐李长者(法名李通玄)的《华严经合论》。
  华严妙法,语其广大,则等虚空而被尘国;语其精密,则融极微以周法界。彻诸法性相理事,尽修行之心数法门。所谓会沧海而为墨,聚须弥而为笔,不能尽一句之义,此乃佛自证境界,非名言、思虑之所能及。但佛陀慈悲,于无相中现万相,于无言中说名言,在莲花藏世界海中,众宝庄严之菩提树下,摄七处九会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海并在其中,以一处而遍摄一切处,直超顿入无尽圆融法门。经云:“于一尘世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一切因果理事等前后法门,即于此时(此当下一念中)同时显现。所谓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佛以一音演说法,演说无边契经海,众生随类各得解。正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

一、步入华严“一乘圆教”的法界之门
  法藏(643—712)在继承杜顺(557—640)、智俨(602—668年)的华严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发展并正式建立了华严宗。在其著述中通过对“五教”与“十宗”判教理论的论述,证明一切佛教经论中唯有《华严经》的义理最为高深圆满,是“一乘圆教”。十玄六相为其根本教义。并又通过“法界”缘起无尽和圆融理论的论述,华严宗为佛与众生、彼岸与现实世界融通无间的修行解脱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法界圆融无碍的理论根据
  根据法藏的《探玄记》,可列出十种法界圆融无碍的原因:
  1、缘起相由故,2、法性融通故,3、唯心所现故,4、如幻不实故,5、大小无定故,6、无限因生故,7、果德圆极故,8、胜通自在故,9、三昧大用故,10、难思解脱故。其中确定事事无碍、相即相入最确实的为缘起相由,所与九门皆为傍由,故言法界圆融无碍缘起就是缘起相由门。其中再开十义:1、诸缘各异义,2、互遍相资义,3、俱存无碍义,4、异体相入义,5、异体相即义,6、体用双融义,7、同体相入义,8、同体同即义,9、俱融无碍义,10、同异圆满义。
  前三者是说缘起的本法,中三者是彰显异体门的缘起相即相入义,后三者是诠明同体门的缘起相即相入义,而第十门是总结其他九门而彰显一大缘起的系统。所以诸种缘起法,必须依据这十门才能显出缘起,缺一不成。由此异同即入,异体同体,各有相即相入之理,而使十玄缘起观赖以奠立。由缘起相由,故法界多种同时俱足。
  (二)法藏对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五个领域的阐释
  其包括五种法界,如下:
  1、有为法界,特指 “本识”,即阿赖耶识。具有“诸佛种子”之因义,所以是法界,包括“三世诸法差别边际”。世界万有一切俱为差别的事物和现象。
  2、无为法界,含二门:性净门,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虽在“凡位”但本性清净,如同真空,无有差别;离垢门,指通过修行“对治”烦恼,是被烦恼覆盖的佛性显现的过程,根据修行程度的深浅有十个阶次。
  3、亦有为亦无为法界,也含二门:随相门,指十八界中与意识相应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识和五种色(此指唯识学所说的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八无为法(同上,有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无为);无碍门,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门”(指超言绝相的心的真如本体)和“心生灭门”(处在情欲烦恼之中的真如佛性)。其中,八无为法与真如门都属于没有生灭的无为法,其他则属于有生灭的有为法,二种法永不分离。
  4、非有为非无为法界,也有二门:形夺门,一切事缘皆为理(真如)的显现(缘无不理之缘),所以与理一样属无为法,同时理必定显现为事缘(理无不缘之理),这样它即不是无为法,于是便是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无寄门,法界“离相离性”,既然离相便不是有为法,离性便不是无为法。
  5、无障碍法界:也有二门:普摄门,任何一门都可以统摄其他一切法界;圆融门,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一多无碍。微尘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一尘也。因为理统摄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现象;又因事相皆融摄理而显现,故理必映现于一切事相之中,于是理事相融,非一非异。
  法藏的法界观所包含的真如、法性义,贯彻着真如随缘和不变的观点。

二、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意义
  (一)法界缘起的形成
  华严宗从圆融无碍的一真心法界为宗旨来说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是一法一切法,互相为缘起。故凡世间事事物物莫不同遍含容,相摄相成,主伴俱足,圆通自在。
『 卍巴蜀佛教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卍巴蜀佛教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无量香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卍巴蜀佛教 』的立场无关,无量香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卍巴蜀佛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卍巴蜀佛教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12 19:23:15|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推荐:发帖子前,请使用“排版助手”软件,让您的文章更悦目!★
续-《●[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智俨曾依据如来藏缘起成立学说,是为初期对法界缘起的理解。但若依宗派的传承,智俨是承继初祖杜顺大师的思想,才将法界缘起奠立为华严教学的惯用语。譬如《华严一乘十玄门》就认为《华严》这一部经,就是在说明法界缘起,离不开自体因和果。
  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谓因者,言方便缘起,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谓果者,言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由此可知,法界缘起是表明自体因果,以菩萨的愿力,来体究佛的境界,所以因果不二是法界缘起成立的根源。
  法藏依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因果缘起于理实法界二而不二,是唯一无碍的自在法门。法界圆融如此才能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一位,都统摄在无尽的法门海中。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既是诸佛所证的果海,又是众生本有的心源。法界有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重重无尽;因果缘起有六位,位位圆融。法界以全因果,或融因果而入法界,然则始终不离一真法界。十世古今,无边刹海,互现交罗,唯是一真法界性起而缘起。
  华严圆教的根本看法,认为法界为一大缘,所以能缘起的原因,不是业力,也不是差别心识的阿赖耶识,又不是平等不生灭的真如,而是万法彼此融通,互相缘起,重重无尽,相即相入。法界缘起统摄《华严经》所说的业惑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等诸种缘起。
  (二)华严要义──四法界
  人们将四法界作为华严宗的基本教理之一。可以说,明确地将华严宗所论述的法界归纳为四法界却是从澄观开创的。这种分类便于用来指导僧俗修行,因而四法界理论带有明显的实践性。此四法界不仅是华严的要义,而且将佛学的哲理都统一在内了。这四法界分别概述为:
  1、事法界:包括“色心等相”,即为一切物质现象。《华严法界玄境》中列举的“事相”共有十对,即:教与义、理与事、境与智、行与位、因与果、依与正、体与用、人与法、顺与逆、感与应。其中包括了全部佛法与宇宙万物。澄观认为:“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想皆可成观。”强调认识和体悟玄妙的法界思想必须通过对一一事的观察、观想,此即以观想四法界为内容的禅观。
  2、理法界:包括“真空则理法界”。杜顺《法界观门》的真空观,就是观理法界的。何为真空?不是以“断灭”为空,也不是离开色的空,而是“即有明空”,此空与有相即不二,故称真空。这种真空,就是所谓的理,亦即真如、法性实相等。“真空观”侧重强调色的本体空寂,而不是绝对空无(断空),是与具体的万有结合在一起,所谓“真空必不异色”、“不离色明空”,色空是不二的,空与色、理与事是互相依存的。“以空中无色,由事即理;理绝相故,色必有空”;色(事)举体全是空(理),空举体全是色;从最高的真谛认识层次看,真空是超言绝相的,不可形诸任何语言文字,何有“色”、“空”等名相可言!
  在《华严经行愿品疏》对理法界的解释中说:理法界既是性,“理之寂寥,为法之性”包括二门,一性净门,其理是大乘佛教所说的遍理于万事万物的真如法性;而二离垢门,其理是指众生通过修行断除情欲烦恼,将先天所秉的佛性得以显现出来。
  3、理事无碍法界:是着重讲理与事圆融无碍的关系。杜顺分十门解释:理遍于事,事遍于理,依理成事,事能显理,以理夺事,事能隐理,真理即事,事法即理,真理非事,事法非理。
  形成理与事圆融无碍的关键是“理无形相,全在相中”、“无尽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据理而成,事是理的体现,理是事的本体,自然理事无碍,理与事互相融摄、互相圆融。澄观强调法性之理融于一切事相之中,如同虚空。理与事不一不异,理如一切事,一切事如理。
  4、事事无碍法界:既然事与理是相即不二的,那么事与事之间也具有彼此融通无碍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相摄相入,融通无碍,一切与一不一不异。从澄观十玄门所论证的“事事无碍”的实际内容来说,既有自然现象又有社会现象,既有物质现象又有精神现象,既有佛法也有非佛法,既有佛菩萨也有一般众生……按照这种事事圆融无碍的理论,可以说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众生和佛菩萨,众生和佛法,佛法和修行、果位等等,都相即相入,互相融通无碍。
  然而从真谛的意义上看,又岂有四法界可言?如将形诸文字的四法界消融、拂除,则只有超言绝相的唯一法界,即“无障碍法界”、“一心法界”。

三、华藏法界观法的特质
  (一)华严玄理由华严法界的三重观门开显
  《华严》为说明事事无碍、相即相入、主伴俱足、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特别重视实践入海印三味的法界观法,以及六相十玄诸种法门。很显然,若无实践实修的观法,则无法入法界,亲证诸法实相,得见如来般若智慧;无六相则无法显圆通,无十玄则无法彰无碍。
  华严宗的性起思想完全是从纯净无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出发,观与教是不殊而同一的。宋代大学者志磐评华严为“有教无观”,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理解华严之真诠。华严说教义的《五教章》、《探玄记》等无不是观行,这是建立在“现象绝对论”的哲学基础上的。“教相即观法”的实践论,成为华严的根本宗趣。华严宗的修证法门很多,统摄于法界观的修法有:华严三昧观、普贤观 (普贤菩萨是华严宗法门的主尊)、华藏世界观 、三圣圆融观、华严心要观 。
  杜顺开显华严实践修行的观门,由十玄缘起的理论建立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其目的是用以彰显观行,由观门而悟入一真法界心印,其五教止观为体现华严玄旨,以实践的观法,阐述法有我无门、生即无生门、事理圆融门、语观双绝门、华严三味门等五种观门,这是华严五教的根据。杜顺优于观门,先从教理的研究,来确定观门的实践法则,再将教理融摄于宗教履行的途径,而实证唯心缘起无碍法界不思议之境。
  《法界观门》的首要课题是如何确切掌握“真空”妙义。因为若无法如实地理悟真空,也就无法如实地理解华严道理和进入华严法界。因为《法界观门》的真空观扮演了双重角色,一为破执,二为显理。这个真空观就是四法界的理法界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12 19:24:18|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

续-《●[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如何确切把握真空?《法界观门》以四句十门来反复论证。所谓四句,是指: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因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才困于迷途。今为使众生观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而达空色无碍。整个四句经过层层的遮除、层层的观门,所顿显的即是所谓的“行境”。只有如此透过四句,才能显示色即空、空即色、色空无碍、色空一如等,令吾人如实地理解真空理性与如实相应真空理性,以及如实地呈现真空理性。真空观所表现较著重于破执显理上,较偏重于法的不可说不可执上。整个所凸显的在于真空理性上,即就真空破执显理的处理问题。我们可以依白居易依此观所咏的诗来佐证这一真诠: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忌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由于色空乃一味不可分割,故于第四句“泯绝无寄观”中,进而泯除吾人对色空的能所之执或对空的执著。如其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为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既然色空是一平等,可就真空破执显理。同样地,亦可就色等一切法来开显,以落实于真正的空色一如平等上,同时也可防止吾人对迥绝无寄之真空的执著。因此,有第二观“理事无碍观”之产生。对理说是可见,对事尚未能见到,今为使众生皆能观不可分的理,而皆能圆摄于一尘,使万有诸事法都能通遍于法界,而使理事圆融,毫无挂碍,则事理炳然双融,犹如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的相;于无为界示有为相,而不分别无为的性。
  杜顺和尚提出理与事并观,以达豁融无碍之境,使心无所偏着,自然能悲智相导,而成就无住行、证无住处。
  澄观在以“理事无碍观”为观想的内容时,是以天台学的“三谛”角度来阐释的。观察事是俗谛观(假观),观察理是真谛观(空观),观察事理之间圆融无碍是中道观。因为菩萨观察事相俗谛,深入世俗人间,是为了使众生摆脱苦恼,故此观属悲(悲,意为拔苦);而观察法性之理可以得到智慧,故此属智;悲智相即无碍、悲智双运,便成为菩萨的“无住行”(与性空之理相应的修行,即无追求,无舍弃之行),这也就是修习空假中三谛的“三观”。
  有第二观“理事无碍观”之观行产生,再由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等关系中,让学人确切了解理如事、事如理、事含理事之道理,而直接由任一事法显示法法相遍相容之普融无碍,此即第三观“周遍含容观”所开显之道理境界。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法界观,此观是以事望事,使观全事的理,都能随事而一一可见,再使全理的事,随理而一一可容;然后一多才能无碍,大小才能相容,神用自然不可测。
  澄观在《华严法界玄境》的最后说:
  若圆明在心,依解生行,行起解绝,虽绝而观,解行双融,修而无修,非唯周遍一门(按:此指周遍含容观“事事无碍法界”),实亦三观齐致(指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三观)。无心体极,无间常行,何障不消,何法能碍?斯观显现,圣远乎哉?体之神矣。
圆寂智明的佛性在心,按照对法界缘起的知解,发起修行。此时知解与修行便融为一体,实际是以无修为修,虽修“周遍含容”一观,因为所观理事交彻互融,故亦同时修持三观(实现四法界),由此可以达到体悟“一心法界”(体极)的无心境界。无间断地处在“心智契合”的“真行”境地,此即成佛。
  悟入华严法界的三重观门,华严的玄理,均在于此法界观门之中。后来圭峰宗密依经立三观:1、泯相澄神观,2、起幻消尘观,3、绝对灵心观。对于此无尽教诲,而依教修成此法界三重观门。
  真空观者,必依甚深般若,以直达心源。彻底悟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皆不可得。且一一事相皆可成观,并略开十对:教义、理事、境智、行住、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使随一一事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
  理事无碍观者,理无形相,全在相中。由缘生而无性,即事相皆真空,由无性故从缘,则空理即为事相,一体二义,有事理之名,二义一体,互奔存之,所以说无碍。
  周遍含容观者,以理有普遍、广容二义,融于诸事,皆能周遍含容,众多义门,悉由此二义而有,然事相无碍,大小等殊。理本融遍,如空无碍,以理融事,全事如理,乃至无尘,皆具周遍。清凉国师说:“不入此观,徒自疲劳。”此观若成,则三观齐收,将可澄心虑、绝攀缘,而优游于性海。澈悟此理,则尘尘混入,刹刹圆融,事事无碍之境朗然现前。
  澄观最重要的观法有华严心要观与三圣圆融观,这二观法都属于直显奥旨门。前者是以禅定立场表诠华严的心要,使教禅一致而开发之;后者认为三圣之因果存在于一念之间,若能了了于心,即念念因圆、念念果满,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如〈出现品〉所说:“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行者若能勤于修习,等到大智圆满,自然大果现前。澄观观法,深具禅宗特色。
  (二)法藏的妄尽还源观与十重唯识观
  法藏另一重要的观法是妄尽还源观,这个观法可分为六门:1、显一体,自性清净圆明体;2、起二用,即:海印森罗常住用与法界圆明自在用;3、示三遍,即: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出生无尽遍与一尘含容空有遍;4、行四德,即:随缘妙用无方德,威仪住持则有德、柔和质直摄生德与普代众生受苦德;5、入五止,即照法清虚离缘止、观人寂泊绝欲止、性起繁兴法尔止,定光显现无念止与事理玄通非相止;6、起六观,即:摄境归心真空观、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智身影现众缘观、多身入一境像观与主伴互现帝网观。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12 19:25:21|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

续-《●[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法藏是依止起观,引用起信论的观点,以达理事无碍、定慧双融、一多相即及大用自在而达无障碍的境地。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故一切诸法,善财一生皆全能证之。善财童子就是依据法界观法之理修行,登至极位,自然顿证法界。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卷时即舒故,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如此一际绝终始,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则摄多生于刹那。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因此这个观法的名称甚多,可称之为海印炳现三昧门、华严妙行三昧门等,只要随入一门则众德成具。摄法界而一尘收,举一身而十身现,情识尽除,非思所能及也。
  法藏最有名的的观法是《探玄记》卷十三所说的“十重唯识观”,皆为一心中所摄。若离本心,则一切不成。这十重是:1、相见俱存故说唯识,2、摄相归见故说唯识,3、摄数归王故说唯识,4、以末归本故说唯识,5、摄相归性故说唯识,6、转真成事故说唯识,7、理事俱融故说唯识,8、融事入相故说唯识,9、全事相即故说唯识,10、帝网无碍故说唯识。
  法藏是立于法相宗的立场来说唯识,“理性圆融无碍,理以事成,事亦熔融,不相障碍”,“全事相即,理依于事,事无别事”。
  (三)法界缘起重重无尽的终极妙境是十玄缘起观
  十玄缘起观是事事无碍观成立以后的境界。它统摄了现象界的事物,使之交融无碍、重重无尽,而施设十门以诠示甚深而幽玄的解晓理论。任何一法无不搅全法界而成,万法彼此通融,互为缘起。诠明缘起重重无尽的就是十玄缘起观,而证实十玄缘起观者为六相圆融观,故“十玄六相”实为华严宗的根本教义。
  十玄缘起观在诠明相即相入的道理,由杜顺传于智俨,法藏是在继承智俨的“十玄门”和“六相圆融”的学说上来加以阐释。现略释十门之义如下:
  1、同时具足相应门:认为宇宙万有,在同一时同一处,都是一大缘起存在,所以诸法不孤起,皆因相即相入而融为一体。以时间来看,现在的万有不离过去的万有而别存,不离未来的万有而孤立。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法相依相资、相续相摄,故三世是一时,这叫同时具足。以空间来看,一切现象都是具足相应,虽说有差别,然因相即相入而一体不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无碍自在;如此贯彻时空的关系而无前后始终之别,如大海之一滴含百味,如在一微尘之中可以同时普现三世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佛事等。这是十玄缘起的总说。
  2、广狭自在无碍门:因我们所处的世间表面上看来有大小、广狭、轻重、软硬、疏密的不同,然在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领域里,小中能容大,广狭可相即而无所障碍,如一尺之境见千里之影,故有限即无限,无限即有限,这叫广狭自在无碍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万有虽具有差别事相,仍然是相入的,如一中容多,多中摄一,相容无碍,好象一室千灯,光光涉入而无所障碍。如此一多虽各自不同,但其力用却互为相容,毫无所碍,这叫一多相容不同门。
  4、诸法相即自在门:这是从用上说,当能由此容彼,彼即是此,当由此遍彼,此即是彼,如此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故万有一体互为无碍,这叫诸法相即自在门。由此展开为一念成佛的思想。
  5、秘密隐显俱成门:这是对缘来说,一切现象都具有表里的关系,隐面为里,显面为表。由于表里是一体同具,所以隐不离显,显不离隐,则显隐同时,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又此隐显无碍,秘藏密收,深奥玄妙。能秘者为显,所秘者为隐,隐显互为秘密,无前无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6、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对相来说,在诸法中,随举一法为能摄,必普摄一切法,又法法重重相摄,达到极处也不可分析,又彼此各住自位而不坏相,又同时显现于一门之内,如琉璃瓶中可盛多芥子,故称微细相容安立门。
  7、因陀罗网境界门:这是用以譬喻法界缘起的无尽性,就好象帝释天宫所悬的珠网,网中又悬无数的宝珠,互相映照。一珠可以印现一切珠影,无数珠更映现无数珠影。如经所云:“一切诸佛以智慧分别,如因陀罗之一切法界无有余。”
  8、托事显法生解门:这是说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以随托一事而观,便显一切事法,能生事事无碍的境地。故随举一事,能见一切无尽法界,此一事即具教义、人法、依正之无尽事相,如一花一叶,皆具甚深微妙法门。
  9、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彰显缘起诸法为一体,如过现未三世重分过现未则成九世,九世像入为一体,而现前一念为一世,合成十世。因时不同,故法也相隔,今以法融通,而令时也融通,则十世不出于一念,而于一念中一切皆现,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这叫十世隔法异成门。
  10、主伴圆明俱德门:这是说无尽缘起可以贯彻时空,故随举一法为主,连带缘起为伴,并能全该一切诸法,而使主伴重重,若能圆明了知,则凡观察一法,皆能具足无尽德相,依缘起事法,则无一法孤起而皆相依而成,互相交彻,横竖成一大缘起,这叫主伴圆明俱德门。
  综观十玄缘起,在于观照法界圆融的无碍相,每一门各俱十玄成百门,一切事法互不相离,而同时圆融无碍,故一尘一法皆具十玄,而成事事无碍的妙境。
  法藏十玄门中的十义,不仅包含了法藏首先着眼的大小乘各类佛法,而且也包括一切众生(正、人、师、弟)和作为众生居住的国土环境(依)。这样,自然界和社会、众生和佛菩萨、众生和佛法、佛法和修行果位等等,都相即相入,互相融通无碍。如果把其中“理”解释为真如法性,把“事”解释为由真如法性随缘生起的“万法”或“一切法”,那么仅理、事一对概念即可概括上述“十义”的所有内容。
  法藏还在《华严五教章》的最后用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来进一步地论证法界缘起的圆融无碍。意为在法界缘起中,作为总体、一般的事物(真如、理)与作为部分、个体的事物(万法、事)是互为显隐、互相作用,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此即所谓:“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圆融,自在相即,无碍熔融,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
  (四)法界缘起观由性起观发挥其玄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2-12 19:26:24|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

续-《●[华严文集]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法界缘起的本旨即是性起,缘聚不生,缘散不离,缘起即性起。性起是从根本直觉自证的不可思议境界,言亡虑绝,果上佛智应机化用。性起观是描述印现于佛陀心海中的法界真理。性起即如来,如来即性起,宇宙万有都是如来的展相。所以说:“诸法有无原来一,有无诸法本无二。”普贤所知为法界缘起,如来所知为果海缘起,从性乃见性起,从相以见缘起,缘起之相乃完成性起之性而现。普贤所知为法界缘起,如来所知为果海性起。性起之性本不离缘起之相而存,所以并无二体。法界缘起观由此性起观而完全显现。
  “性起”一词,见于《六十华严·宝王如来性起品》,经智俨、法藏所确立。智俨引〈性起品〉说:“菩提心,名为性起。”故在《搜玄记》中说:“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实也。”这说明了性起即是众生心中的本觉,由此根本直觉所开发的心地,以直接把握真理的见地。他说性起之性具有种子因本义、体义、不改义与性别义,而重在体义与不改义。然不改义又指真识心、法尔佛性及诸法自体。不改义,指诸法自然之体不改。性起观之确立为佛性义,实为法藏华严哲学的特色。法藏是着重于一性本觉皆成佛说,故虽现起于众生心中,皆不异于如来的性起。又云:“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法尔就是真如体性的本来面目。自修众德以至于证成佛果,均为真如体性所显现。如来的果性之所以能现起于众生的心中,此乃其体性之所现的缘故。真如自性遍满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犹如因陀罗网,主伴俱足,重重交映。故由其所起者亦具有一切法,且分处悉皆圆满,无不全具无尽法界。
  法藏的性起观是从因位上彰显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法界。彰显如来根本正觉的无尽法界缘起,目的是以开发众生心中的如来藏性起功德,为欲令发大心之诸众菩萨依此修行,以破无明卵,以显自性功德。
  华严圆教,即以相即相入相摄,主伴俱足,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为其极则。论其缘起,则以无自性空为体,举体起用。就广义的性起言,是摄法界缘起与性起。以华严的最终目的来看,实为说明究竟果证,即十佛的自境界,开显为因缘辨教义的普贤境界。广义的性起,可以说是从不可说的境界所开显为可说境界的全部历程。然缘起是以诸法重重无尽的关系相而言,且性起是以缘起的全体性言,故性起可称为缘起所可能成立的理论根据,缘起可称为性起的发挥相,故“法界缘起观”可由“性起观”来充分发挥其玄旨。

四、明理明事,同证海印三昧
  华严宗讲法界,而且讲一真法界。所谓一真法界,就是言有所有的法界,是一个性。一性就是不二,法界的性不二,谓海印三昧。一真法界,实指法界一性、法界性净、法界不朽、法界平等。
  诸法的性、相、力、用,原为互摄之具。法界缘起的真谛,在于彰显体用、融通情器,使时空交织、帝网相映。华严的时空无碍,这个无碍是永恒的当下,既是过去,又是现在,还是未来。故修学华严宗,关键要既明理又明事。只有明其理,才能拓展心境,融摄宇宙,揭发真智,鉴照乾坤。只有明其事,才能超脱长劫流转,度脱无边众生,如本所应行。
  所以法界同体之旨在自他互助,心相相通,而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同证海印三昧。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09:00,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