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卍巴蜀佛教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受政策等因素影响,本论坛于2013年停止更新,关闭了发贴更新功能。
因留存有原创的图片纪实,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保留至今。
如有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寺院等有合作意愿,在取得政府许可后,再恢复更新。
开启左侧
查看: 1745|回复: 5
 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49:5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净土这个教法源远流长,在无尽的刹土中,我们生活在阎浮提的众生能闻到这个教法,实是诸佛的威神善巧与悲智,而不是其他的方便。
佛性是一个总源,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基础,虽然它被埋没在业习的海底不能起用,但它毕竟是无生无灭的,它不以来去相安住,不以大小凡圣相安住,所以说如此佛性一切众生所具有,不可泯灭。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基础,阿弥陀佛乃至说十方诸佛出世,为这一个因缘,来使我们埋没在业力海底的摩尼宝得以起用。为什么称它“摩尼宝”呢?它能出生一切功德、善巧、方便,能具足所有的福慧、戒定等等。怎么来成熟这个东西呢?在佛教里有许多方法,八万四千法中,净土这一个法是一切法的归趣。我们要了解这个归趣,即它必然地成为一个事实。所以此法如大海,含纳一切法则,就如百川的归趣是一样的。
我们若是了解了这个,那我们学习净土、认识净土或者择取净土这个法就有一个唯一性。这个唯一性,是一个认知的抉择,不是我们脑子一热,来做一个盲从或者一个迷信,是通过我们意乐的观察、顺性的观察、顺着佛愿的观察而认知、择取的。这个归趣有唯一性,所谓唯一性就是只有这样是一个圆满的归趣,所以这个唯一性也就是抉择。若认识到究竟,那么他就充分抉择了。若我们在究竟意义上真正能认识到──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的最终归趣,或者说必然归趣,那我们就对其他所谓委曲的修法或者不了义的修法,或者种种参差的杂缘,我们就会有处理的方便。
因为每个人的这一生中,就有无量的业交织,无始以来的业交织在一起,你很难肃清,你要去纠缠这里面的是非善恶,用业力来平衡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交织,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我们这一段学习提出来,包括现代语言,说打包也好、压缩也好,等于把这无始以来的业做一个压缩性的处理。处理什么呢?──在这一念间,我做一个彻底的意识的清除。你说能不能清除掉?你先不要管这个,你先学会清除,学会删除它、打包,你要学会这个东西。学会这个作为了,那我们就了解自己的业力原来是心作心是的作用力,那我们压缩、打包、把它删除掉,这时候的举心动念的心作心是就能表达出来。因为心里已经有空净的缘起,这时候现前这一念就会产生事实。所以在空净法界中,我们现前一念心作心是。你就能感觉到在心作心是的方便上,或者在愿生即生这个事实上,我们就会有一个真正的认取,而不是盲从,不是假设、推测或想象,那会产生一个如实的利益。这个如实的利益是我们通过观察,思维,通过法则的实践,通过顺性的意乐、顺佛愿的这种推动,产生的一个不可违背的事实的作用力。
我们这样做一个念佛者,这一生来欲除生死,出离生死困惑,或者一生于无上道有一个真正的皈依或成就,那是没有什么难事的。但我们要是没有这个压缩、打包、删除的能力,由于无始以来业的交织,我们扯出来一个业就会有无穷的业伴随着而来,就会纠缠不清。当然一些不了义教的修持,不了义的一些法则的修持,一样可以使你纠缠不清,因为啥?它没有肃清你心地的本源,就是说没有起用你埋在业力海底的摩尼宝,那出生一切功德的善巧你不能掌握,你在这个无尽的生死大海中就头出头没的,不知道怎么得自在?怎么把我们无尽的业力海,在一念之间化作智海,化作光明海、福德海。这个摩尼是随心、满足心愿所成的。为什么呢?它是佛性,是本质的。
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是十分的重要,也是十分的要负起责任。这个责任就是真正的信仰。这个信仰是有力的,这个信仰不是世间的麻醉剂,它是一个真正的令我们身心自在的清晰的、智慧的法则。
我们在五念门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第五门,是特别的突出的,反馈表现出来三世圆满于一念之中,一念能圆满三世,三世能入一念,一念能入三世这样一个善巧。──实际三世是人所舍,三世是人所摒弃,三世──人自己可以把它契合起来,三世人可以把它圆满,实际这个三世是无量世,我们说“三世”是对过现未来的一个简称罢了。我们简称它,主要是为了认知它。
我们在学习佛性的使用的过程中,假设没有参照,我们对它的认知是模糊的。这个模糊造成我们生活浑浑噩噩的这种业力的相续。我们在这里面也试图要挣脱这种业力的纠缠,挣脱这种无始以来的交织,希望自己的身心自由、豁达,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灿烂,变得有意义,变得能把那些压抑的迷失的挣扎的东西象垃圾一样摈弃掉,或者说就此中能觉悟,化腐朽为珍宝等等。
那么这个第五门中,五念门中最后一门,所谓回向门。它的主题──不舍一切,我们昨天把这个“不舍一切”做了一切提示。不舍一切是比较好认知的,因为它没有加感情的色彩,不舍就是法性之周遍,一切即周遍的显现与作用。所以这一切是作用相,那么这个作用在一切,这是法性的一个表达。昨天我们把佛愿给加上,说原来这个佛愿表达了不舍一切的事实。佛愿因为是顺性的作用,所以它不舍一切。阿弥陀佛的教法平等回施法界众生,平等饶益一切,无所舍离。那我们就很容易看得到了──第五念门的修持,原来也就是用我们的思想、意识、念,来学佛、念佛,这个忆佛、念佛之忆念就是来学佛,感受佛陀的思想、佛陀的顺性的作用。因为要我们直接去顺性地作用,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在这个忆佛念佛的过程中,我们就知道了顺性的作用。这个顺性的作用实际就表现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样一个方法上了。
这虽然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是个法则。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言当作一个法则来观察,来学习,那就对我们的生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我们要是把它当成一种纯粹的理论,或者言说,那就变成一种文字游戏、人交流的谈资,那就没什么实际利益了。所以这是个法则。
『 卍巴蜀佛教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卍巴蜀佛教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无量香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卍巴蜀佛教 』的立场无关,无量香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卍巴蜀佛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无量香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 『 卍巴蜀佛教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51:5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900 像素,请勿小于 600 像素
续-《●[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愿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那我们在忆念佛的作为中,我们在随顺着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样一个言词背后,随文入观,那我们也就了解了法性的作用。作用在什么呢?──一切苦恼与众生,这是现缘说,这个现缘就是我们看到的烦恼与众生,当然包括我们自身的意识、自身的作为与他人的意识、他人的作为。法性作用于现缘,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就是佛愿所显。我们忆佛念佛,用佛愿来印契自心,那么这就是印契自心,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有这样的心念,那我们就能体会到法性周遍的作用,在现实中的作用,什么作用呢?──不舍。不舍者,不增减于此,那我们在烦恼中不增减,在众生面前不增减。我们都知道的,所谓“八不”是描述法性的──不来去,不增减,不生灭,不垢净。这“八不”是对法性的具体描述。那我们知道──原来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是法性的作用,作用什么?周遍的作用,在一切时处,在一切烦恼现缘中,不来去,不增减,不垢净,不生灭。
我们如实地这样观察,心地休息,所以实为安心处。这样你再读安心,再读平等,再读佛愿,基本上你能读得懂了。要是我们没有前一段的引导,直接把“八不”一提出来,很多人就没办法去理解、去感知它。你没办法去了解,怎么能了解呢?有一种空泛的东西。那我们通过这一段学习,我们了解了──原来此处是歇心处,安心处,也是真正的平等清净的真实所在。世间有情所学到的东西,认知到的东西是增减的,是垢净的,是生灭的,是来去的,是对法所生,就是对立、对待所建立,这里是无对无待,所以是无对待光,是清净光,是智慧光。
那么第五门的回向门中,原来此“回”有返回之回,所以称为返相。过去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个返相就是回头之处。回什么呢?也叫回心一念。这一念干什么?──我们了解了安心的处所,原来极乐世界是彻底的性德的一个彰显,它没有其他作用。
前四门入功德,使我们渐渐地心休息下来──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在这个意故、故意中,这个本来往生、本家本国的这样一个揭示中,我们有了一个暂时的休息、短暂的休息。那么口业赞叹,与彼光明相应,我们又一个短暂的休息。心常作愿,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彼国,我们又得到相对比较长的休息。当然我们在这个休息的过程中,逐渐地对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有一点点的不是体会的体会,我们再说体会就没问题了。因为你说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之差别,同归于一真。这一真实在无法以来去说,无法以增减说,无法以生灭说,无法以垢净说,故称极乐,故称无量寿,无量光。
我们在前三门中虽然少有体会,我们没有细致的观察,所以第四门,智慧门中,就让我们通过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十七种国土的无情的观察,八种佛陀作为的观察,四种菩萨正修行的观察,来了解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作用力,它并不是一个名字撂在这个地方了,不是一个空泛的东西,它是有作用的。什么作用呢?──清净,二种清净,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清净庄严具足,所以在法性海中具足清净庄严功德,具足无量自在方便!
但在我们很多学佛人的脑袋瓜子中呢?就那就是空。什么空呢?泛空;什么空呢?空空如也;什么叫空空如也?无有一物,两眼一抹黑,就是无一物,那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实际不是。极乐世界就是这种法性真实的庄严处,清净处的一个表现。要不然这个觉性无益。我们说念佛,佛这个觉性啊,这个佛就没有意义了,成为顽空的一个符号了,所以很多人于佛法生断灭想外道知见,腐蚀着佛教的广泛的正面的传播,扼杀了很多人现前清净的心智,使佛法住于幽冥之中。什么叫幽冥呢?──空泛,无所作为,无所喜悦,无所内容。我们都知道声闻法则中,尚有无生法成就,尚能证三明,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尚能得四智,得六通。
我们在大乘的弘扬中说──令一天下有情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一人于大乘心作随顺与发心。那我们学的什么大乘呢?空空如也叫大乘吗?那佛性之意乐、佛性之庄严、佛性之清净、佛性之威德都被我们想象的佛教或大乘佛教或般若教给断灭了,入了一个黑暗之地,反而学佛学成一个黑暗的心了。所以许多人在佛法的学习中得不到利益,不管出家在家,反而就会增加一些名言的约束,或者说身份的约束,没有真正得到身心的喜悦与安乐,没有学到真正轻松明快的法益,智慧被埋没在顽空的近似断灭的这样一个相似法中。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的情况下,阿弥陀佛的教法就彻底地展示了一切众生佛性的本具的二种清净──情世间与器世间清净。这个清净与庄严功德实际是一切众生本源地的庄严的展示与舒展,不过阿弥陀佛以报德把它表达出来了,主动地证实了这个东西,作用了这个东西,然后回施给大家,因为这本来是属于大家的。我们知道业无所属,而你又有佛性,那这个进趣是很自然的。
我们所谓的凡夫的我执是什么呢?他执著一个现前的名字我、烦恼我、病我、男女我、善恶我、大小我,他执著这样一个我,他把一个名字、一个现缘,乃至一个梦,乃至一个好话坏话、一个长相、一个状态、一个生死因缘的聚集,认为这就是我。但这些一旦散坏,我又怎么安立呢?火葬场一送,他说那是我的骨灰,那是我的骨头匣子。
这个“我”实际是一个因缘和合、成熟的说法,但他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所以我们这个“我”,他不能使你安心!但是凡夫有情就在这个地方去寻觅,把这个色身的我、意识的我、作为的我、名利的我、某个我作为安身立命的一个主题的修持作为了,结果修得逾久,迷失的逾狠,陷入的逾深,我们那个智慧的摩尼宝就越在海谷里,那就不是五千米的海谷了,可能七千米,可能一万多米,越来压力越大,把它压的越深,埋没的越深,所以起用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53:02|显示全部楼层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

续-《●[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在佛教中经常讲,若有金轮王出世,八宝必然随身,其中就有摩尼宝,来满足一切众生之心地所需、业相所需、事业所需、作为所需,成就一切众生。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这一个狭隘的圈子里面,我们自己意识所涉足的有神话,有别人说的一些感应的东西,有别人的业力,但是对不可思议的业力背后这种广大的层面,我们被制约住了,也就是说我们有限的业力,不管是思维、知见,或者学识,或者我们的感知,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五种障。这五种障给我们带来了人身的安稳,即粗重身的安稳,也带来了不通达的障碍。人类是是六道轮回现有生命中相对迟钝的一个群体,因为他有五障。很多人说地震了,很多小动物都能知道,人反而反应地很慢,砸死了还不知道的。为什么呢?现在人就被自己的欲望、所知,被外在物质的渴望等作为搞得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了,没有保护能力!如果有感知力,很多事故都不会发生了,象现在的车祸太多了,很多车祸都是很不应该的,但就经常发生。为什么呢?我们这种业力的取舍使我们麻木不仁了,我们超常的意识感知力就被埋没了,所以现在的人太忙叨于业力而不能自制。
所以此处这个安心,是真实的安心。我们回头一看,──原来第五门中我们以佛愿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了解了法性的现前的作用,原来是我们安心的方法。所以回施众生、不舍众生原来是安心了。我们舍来舍去、取来取去原来是不安心呐。你可以观察,你在这个善恶中取舍你不安心,得失中取舍你不安心,凡圣中取舍你不安心,“八不”中不管哪一个方面,你只要有一个取舍你都不安心。原来这是为了安心,令我们真正地安心,所以反证于安心。前四门是入功德令我们安心,这个反证,来让我们了解法性之真实。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就是法性作用于现缘或者说当下,让我们当下认取这个。怎么认取呢?你就做一个文字的不舍都行,你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自己的妄想作为、他人的妄想作为,先不要做对立,不要去取舍。那么你在一瞬间的安心中,你都能体会这个不可思议的作为。所以这是一个教法,而不是一个生冷的文字。
《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五念门、五种门是教法,以教法安立的,它是直述于教法,还不是曲说,还不是异说,是直接表现了一个教法的修证,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五个角度的修证。什么修证呢?通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让我们修证自己,认识佛法,认识这个安心善巧,自利利他!这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现缘中的作用,我们一旦认知了,就知道什么叫安心了。我们开始讲课时提倡的一念法啊、十念法啊,它的目的呢?是希望大家在安心的状态下去念佛,一声,十声,而不是草率的,在妄想纷飞的情况下,在造作的情况下去千百万声地念佛,使自己的嘴皮子打泡了,舌头也肿了,但心念还是很烦恼。
我们在安心的情况下,在认知清晰的情况下,在平等守护的情况下,我们念一声佛,那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念十声,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声,就念一声,就不可思议!因为它有与真诚,与法益相应那一片刻、一刹那,那是你无始以来未曾有的。若已曾有,你认知过,那我们对这个来去啊、增减啊、生灭啊、垢净啊等等这样一些躁动,业力的造作,我们就会在这个地方休息下来,我们就会告别他,我们就会出生死的造作,安住在无为的清净法则中。
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回施众生、平等摄化众生,实在是为了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安心生存,安心作为,安心思考,安心交流,这样生活在一个安乐国中!
我们欲往生安乐国,那你心地没有安乐的种子,怎么往生呢?那就依佛愿,令佛愿载负,你心里要安乐了,不生自生。何以故呢?所以此生地就是无生地呀。我们若在这个地方不能去随顺这个教言机制,那对阿弥陀佛的愿力的随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手脚不方便了,腿不行了,那你去坐车子还是可以的。所以佛愿载负一切,以无量寿光摄化十方,无所舍离,令一切众生毕竟成就。他这是一个毕竟成就的誓愿。
在这个教法中,这个“毕竟成就”的誓愿是我们最安稳的地方。他这个安稳众生、安稳世间,是以无量寿光来摄化十方众生的。没问题,这个地方你要是想一想都行,你听一听也行,其他的不管。因为他怎么来安稳众生呢?他以无量光寿这样的耐心与作为来饶益十方众生。因为众生的业力再强化,也就是百十年,实际我们坚持一个业力,坚持不多久的,即使很愚痴的业、很固执的业,也坚持不多久。能坚持多久呢?他不过在变异中坚持,在变异中去寻找这个东西,欲得安稳,但总是不能安稳。所以佛以无量光寿这样的耐心与作为,立这样的誓愿,也就是所谓的顺性的誓愿,这样的一个誓,这样的一个愿。因为顺性立的这样一个誓愿,所以他就有这样的耐心与作为,无量光寿。因为我们知道顺性才有无量光寿的契合,要不然他没有这个无量光寿的作为。因为我们是违性的,所以我们生活在无常的现业中、烦恼中、造作中、来去中、增减中、垢净中、对待法中,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意识作为结果中,那么佛以无量寿光的耐心,以这样的顺性誓愿来饶益十方众生,令众生毕竟成就。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54:05|显示全部楼层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

续-《●[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令”众生毕竟成就,这是真实不虚的。你说我们现在都可以成就,也是真实不虚的。那你现在还不能契入,还不能去了解,还于此法不能生欢喜,那也是种下一个毕竟成就的种子。所以这个教法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自尊地面对,指导我们自身作为的价值,我们用一生多生,乃至累劫付出都是值得的,他毕竟是一个究竟圆满彻底的教法,饶益有情而无所障碍。正因为于此,大家这个学习是有价值的!我们就是无量劫以后相遇相见,我们这一段的东西都不会辜负,或者从本质上来说不会后悔,因为它毕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究竟的圆满的真实利益!所以这是一个令众生究竟成就的彻底的教法,因为顺性,它有彻底究竟这样一个圆满,这都不是过誉之词,都是很如实的一个描述,此处方说彻底、圆满、究竟,因为它是顺性的,都是真实不虚的。佛教很多名词,比如圆满啊、究竟、清净、安乐啊,大家就把它当作一个一穿耳过的东西,象业风一样,但你要是认真了解了,你就知道他这种安稳众生的誓愿是顺性的作为,是以无量寿光来饶益有情的,所以他毕竟是圆满众生、彻底地成熟众生的、无有遗漏的大悲大智大勇。
你动一个念头,你去发一个愿,说我要照顾一个人于未来劫,这个人不成就,你永远去照顾,我看很少人敢动这个念的。因为啥?你要顺自己的业力你会生极大的畏惧的,况且面对一切众生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面对一切众生所立的誓愿。我们尝试着小片的、小规格的,你针对你有信心的人,你发发这个誓愿试一试,你有信心的人你对他发个誓愿,一般我们的人情都不会接受的,好话说三遍就不再说对不对?哪能无量劫去跟你纠结一个东西呀?那世尊说的还不是无量劫,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无量光寿的摄化,令众生毕竟成就的这样一个彻底圆满的回向!
所以我们一般对“回向”这个词,前面加了一个“大”字,大回向。为什么说“大”呢?是佛决定说,顺性说,真实说,圆满说,没有遗漏的果断说,就是威德说!在我们现实人生中,我们想透过我们的感情意识这样说话,是十分困难的。你可以试一试,你看看你给人一个承诺,你就给一个人做一个承诺,给你信赖的某个人做个承诺,你看你敢不敢这样发愿?而这是面对一切众生!这不是大智大勇吗?这不是大威德大善巧吗?这不是大慈悲吗?这个“大”没有一点夸张的,是十分准确的一种言说!所以我们赞叹佛陀啊,说大智大勇大行大愿,把所有好的名词都用在他身上,一点都没有过的,一句话都不会过!但是我们放到自己身上,可能一点都没有意义。为什么呢?我们没有这样大的愿望与作为。
那么这第五念门呢?是想透过这些事实,让我们来认清佛陀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善巧。我们每天早上念那个楞严咒──首楞严王世稀有,妙湛总持不动尊。那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是不是总持呢?大家自己去观察,我不知道。顺性是不是能总持一切世间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不是能总持法界呢?我们大家都有思想,都有意识,都能观察的。这样令众生毕竟成就的誓愿是不是大智慧大慈悲呢?是不是大善巧呢?对我们已经没有信心的人,我们很多人自我根本没有信心的,对他人更没有信心,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怎么面对自己的心理的择取、生命的择取、身心的皈依呢?我们每一个人,一个严肃的人,一个稍有尊严的人,我们都会问自己的。当然在这样一个灾难比较频繁发生的时代,人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压的时代,我感觉人对自己的尊重应该是如实的,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不管是掩盖的不掩盖的,你都应该有对自己负责任的这样一片所谓的好善之德。我们心地里要没有这一点好善之德,那我们还称得上什么呢?就是说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的作为选择的准确性的一个选择、认知。
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顺性所发出来的,是对十方众生平等宣化的。他已经成佛十劫了,他是顺性的威德,所以令一切具性德众生同生彼国。哪一个众生不具佛性呢?以前《大般涅槃经》没有到我们中国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个法师就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之类的都有佛性。那时翻译过来的经典没有这样的说法,大家就排斥他,说他是邪见等等。后面他说我所说的若是真实者,顽石应点头。后来《涅槃经》之类的经典传播到中国以后,相尽性显的教法开始舒展了,大家都知道了,原来阐提也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阿弥陀佛与诸佛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教法,若没有证实这样的教法,他们这样的作为也是愚痴了,那也就是虚设了,那就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遇到这样一个甚深的稀有难得的殊胜的法则,我们自身当有感动,我们自身当生起尊重,当生起稀有想!实在是稀有,不是是夸耀。你自己去分析你自己的心理需要,你遇到什么样的法你应该珍惜他,你遇到权力你可以珍惜他,但权力会生灭的;遇到金钱你可以去需要他,但它会取尽取完的,会变异的;你身体你可以爱护他,可以培植他,但他会生老病死的;空间你可以庄严他,但它可以成住坏空的。你怎么能有一个究竟的皈依处呢?
我想我们是专门来学佛来了,来认识自己身心的投奔与归宿,我们来认识自己,我们放下了很多自己世俗的娱乐与作为,来到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是来解决自己心灵的真正的问题来了,是我们真正的福慧成熟的那个东西推动了我们,也是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广大威德誓愿对我们的召唤。他在唤醒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埋没在业力深海里摩尼宝珠,让它浮出来,让我们来取用它,不让我们再具有无尽的珍宝而象乞丐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挣扎,挣扎在名利,挣扎在得失善恶,挣扎在世俗的生灭法中,不让我们再贫瘠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摩尼宝。我们真正了解了这样一个安心处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最尊贵的人,最令世人赞美的人,敬仰的人,是世间之眼目,是众生之归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3:55:08|显示全部楼层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

续-《●[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六日(一):摩尼宝之取用》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我们在这个性德的认知上呢?要太直白地说,我们没办法去认知它,也没办法去把它激活,所以阿弥陀佛深深地观察了这样一个焦点中的焦点,二百一十亿佛土观察完了,怎么令众生在最根本的地方能得到度脱呢?得到最简单的方法的成就呢?──所以他以名号唤醒众生的性德,以名号作为传达教法、福慧因缘的这样一个传递、印取的恭敬。他的印证是这一句佛号,他的传达功德是这一句佛号,启迪我们的心智是这一句佛号,圆成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智的所有的作为、三身的给予,都通过这一句名号,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虽然四法中名号度众生是一普遍的善巧,但阿弥陀佛不光是在究竟意义上安立,在方便意上亦不舍众生,象释迦佛所传达的要门中的所谓三辈九品之类的,乃至三散定散的福慧修持,乃至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的福德,乃至说世间孝顺善巧,回向往生,皆得往生。乃至一生造恶,一生忤逆这样的重罪,若遇善知识,闻到这样殊胜的教法,临终亦得往生!如此不舍,若在要门,我们众生的机类上不舍,若畅佛本怀,普摄十方,不舍众生。这两种不舍中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真实不虚就是通过无量累劫以来的作为修证来纯熟的一种教法、一种法则。
第五门的学习,我们以后走到社会上,或者说在我们以后的念佛生活中,这个“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实在是我们应该多思维多实践的即显即解脱的殊胜方便,在我们每一个现行烦恼中可以化腐朽为珍宝!若是用的得当,我们即下的往生利益,即下的安心必然会成为事实!那念佛时,往生时,成佛时,度生时必然是令我们挥洒自如,不再迷茫在这样一个业力的所谓的实质的执著上,使我们在这个如幻的世间能有自由的漫步,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我们能从心灵深处彻底把它净化,在业相上逐渐把它净化。净化什么呢?──自利利他。
我们在意识法界中一旦纯熟了五念门的修持,那在现为的因缘中,我们作为一个所谓的学佛者──智者,所谓的学佛者──有悲心善巧的人,所谓的学佛者──一个具足法的守护、实践、传达的人,那我们无愧于这样一个称誉。什么样一个称誉呢?大家是念佛人啊!你不愧色于自己,为什么呢?你毕竟是遇到了这样一个殊胜难得的法则。所以虽然是难信易行,但易行必然在我们这一边。虽然难信也在我们这一边,但是我们通过学习,通过认知,通过相互地鼓励,我们会知道这个“难”无外乎难在我们的执著与妄想、所知障的自我蒙蔽,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把它打包处理掉,先舍九界,在这个地方圆成于九界,净化于九界,那么心作心是中得方便,得休息,得安乐,得于器世间与情世间的二种净化与庄严,使我们安住于如实的殊胜法益之中。那对佛陀、菩萨、一些善知识对我们的教化的付出或作为,我们也有一种信顺的踊跃与喜悦!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七月初二 2011年8月1日




 楼主|无量香光 发表于: 2015-11-14 17:16:36|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2-22 14:57,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