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不同译本多个译本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 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存 一丁内书般若心经
虽然各个译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说的内容基本一致,理义没有差别,文字上虽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义理是一致的。
在各个译本中以玄奘大师所翻译流传最广,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师在翻译时,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词通顺,容易读诵,全文只有260字,故流传最广,但其译本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玄奘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解行:依元音老人《心经抉隐》解,音当为横。意为功行、道行,是名词。
般若,有智慧意。波罗:彼岸之意。蜜,到。多,上。
舍利子:指释迦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也称五阴。
空:佛家所讲之空,分偏空和妙有真空等。偏空,相当于近代的形而上学,即把空与诸色相分离的空。
眼耳鼻舌身意:统称六根,是人认识世界的六种官能。此外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色声香味触法:统称六尘,六尘作用在六根上,称受。
无明、老死:当为十二因缘之简。十二因缘即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一说为生缘老死)是缘觉者的修行法门。
苦集灭道: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由释迦牟尼本人提出的自我修行的方式。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梵文原意为“觉有情”。觉分觉己和觉它两部。觉己只是小乘,觉它之后才是大乘法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今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但《心经》一般依玄奘法师的翻译原则,尊重不翻。般若波罗蜜多咒:“揭谛揭谛”第一个‘揭谛’是超越分别我执,第二个‘揭谛’是超越分别法执。“波罗揭谛”是超越俱生我执。“波罗僧揭谛”是超脱俱生法执。“菩提”是觉,“萨婆诃”是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页:
[1]